:::

作者:教育部體育署全民運動組

糖尿病的概要


一、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主要是由於胰臟的β細胞所分泌的胰島素缺乏,或胰島素利用效率下降,導致醣類、脂肪、蛋白質的代謝無法正常運作,而這些無法有效利用的葡萄糖會在血液中異常的上升,形成高血糖狀態,以及在尿中檢驗出葡萄糖的現象。它可以說是當今「運動不足」及「過食、精食、偏食」之生活形態中最典型的文明病之一。

二、糖尿病的診斷


      通常在診斷糖尿病的標準有三:
(一) 是有明顯的糖尿病症狀加上任何時間的血糖直大於200毫克/100毫升。
(二)是兩次至少空腹八小時後的血糖值大於126毫克/100毫升。
(三)是口服75公克葡萄糖耐受性試驗,喝糖水後兩小時血糖值高於200毫克/100毫升則診斷為糖尿病,若血糖值介於140~200毫克/100毫升則診斷為葡萄糖耐受性不良或者是糖尿病。糖尿病的初期常見症狀有多吃、多喝、多尿、全身倦怠感和體重快速下降等,但由於個別差異很大,所以是否罹患糖尿病應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 再由醫師來作診斷,不可以自行診斷。

三、糖尿病的分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類,糖尿病可分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及其它類型的糖尿病等三種。以下就前兩種做說明。

(一)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乃是胰臟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必須長期依賴外在胰島素注射補給的糖尿病,佔全部糖尿病患者的5%左右。雖說它發生的原因至今仍未十分了解,但它是很明確的疾病,必須長期依賴外界胰島素的注射,所以屬於醫學治療的範圍。
(二)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 乃是胰臟仍具分泌胰島素的機能但其分泌量不足,或期分泌量充足但其效率不佳而造成的糖尿病,佔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此種糖尿病發生原因可分為二種,一種是遺傳因素,又稱作內在因素,即是會受到雙親是否有糖尿病的影響;另一種就是環境條件,又稱作外在因素,常見如:暴飲暴食、運動不足、肥胖等。可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的發生與生活形態具有密切關係,換言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可以透過其誘發條件之避免、減少或改善,來預防其發生或是減緩病情的惡化,因此良好的健康管理對具有外在因素的患者,尤其是有糖尿病遺傳因子的人更為重要。


四、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的併發症糖尿病的併發症遍及全身各個器官,主要有血管性障礙和神經性障礙。
血管性障礙又分為微小血管之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及屬於動脈硬化之心肌梗塞和狹心症等。神經性障礙則又分為神經痛、手腳麻木、姿勢性低血壓症、排便、排尿異常等。這些併發症中以神經性障礙為最頭痛 ,其中以兩腳對稱性的知覺障礙為主,病人有下肢灼熱感、麻木與疼痛,嚴重時會失去知覺,對足部外傷或瘡口毫無感覺,因而造成截肢,也有人在洗腳時造成燙傷而不自知。

 

五、糖尿病患者的功能


      一般而言,非胰導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患者通常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及柔軟度等都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一般人要差很多。

 

 

糖尿病患者的管理


      糖尿病是無法根治的, 所以它的主要目標就是將血糖控制在良好的穩定值內,以便日常生活可以正常運作, 並且預防或減緩併發症的發生及進展。根據研究指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主要藉由胰島素注射為主,但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則主要是以飲食和運動來控制,最後才是以最少的藥物來幫助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以下簡單介紹飲食控制、藥物服用及運動建議。

一、飲食控制


      由於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常有體重過重的現象,因此在進行治療時,首先將體重減下來。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在進行體重控制時,一來不宜急速體重下降,再來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三大營養素的攝取上也有一定的比例限制, 而且有較不宜常食用的食物,所以應徵詢醫師以及營養師意見,在此只將通則簡單說明。
(一)決定適當的能量攝取
一般考量性別、年齡、量身高、體重、運動量、病狀、併發症等問題而算出每日所需攝取的飲食熱量。正常體重是用身體質量指數來算,成年男性以22±10%,成年女性以21±10%作為正常體重。體重過重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一般的目標是先朝著將體重降至正常體重,一日的能量攝取以正常體重來算,輕度勞動者(一般坐式工作族、管理階層、沒有幼兒的家庭主婦)是以每公斤體重25-30卡,中度勞動者(醫師、護士、販賣員、加工業、有幼兒的主婦)是以每公斤體重30-35卡,重度勞動者(農耕、漁夫、職業運動選手)是以每公斤體重40-45卡來算。
(二)蛋白質、醣類、脂肪適當分配
蛋白質每日攝取量是以正常體重每公斤體重0.8-1.0公克來算,而其中的1/3為動物性蛋白質。醣類則每日需攝取100公克以上,佔總熱量的50-60%,脂肪則是由總熱量中減去由蛋白質和醣類所攝取的熱量,這些量以攝取植物油為主。
(三)維生素和礦物質
每日應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以滿足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二、藥物服用


      以下所說各種藥物, 均需要在醫師的指示下使用才安全, 民眾不可以自行購買服用, 以免發生危險。
(一)胰島素注射療法
胰島素注射藥物因其作用開始時間及持續時間的不同可分三種, 分別為短效、中效及長效型胰島素藥物 。 胰島素注射療法通常是針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所用,但是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若同時罹患有重感染症、外傷、需動手術,或是在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也無法控制時,也會使用到。
(二)口服降血糖藥物
一般是採用飲食控制和運動療法也無法控制血糖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所使用,它的副作用主要是會發生低血糖、白血球減少、肝功能障礙、低鈉血症、其它的消化系統症狀等。

三、運動建議


      糖尿病人最適合的運動是大肌肉規律性的運動,例如健步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都是很好的運動,但是快跑,舉重等需要憋氣的運動方式就不建議。而每日例行性的做家事等手部小肌肉活動,對糖尿病幫忙不大。運動次數每週至少要三次以上,每次運動時間至少要三十分鐘,還不包括運動前五至十分鐘的暖身運動,以及運動之後的緩和運動。
      糖尿病人的運動要採漸進式,慢慢將運動量增加及運動時間延長。而且,開始要規則運動前一定要找醫師做適當之身體評估,確認可以安全無虞的運動,例如對已經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眼底出血者就應注意避免憋氣用力或劇烈頭部轉動,對某些已經有糖尿病下肢神經或血管病變,要特別注意下肢及腳足部的保護,選擇適當的運動鞋具,避免下肢或腳指頭受傷,也非常重要。在接受胰島素注射或服用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人,最好在餐後一至二小時之間運動,而且建議在運動前或運動之中每隔三十分鐘要自我測定血糖,若有血糖過低傾向,需要立即補充食物,以避免在運動中或運動之後數小時,發生低血糖之危險。部份中老年時習慣一早起床後到公園等地運動,記得外出一定要隨身攜帶方糖、果汁等食物,以防萬一發生低血糖症狀時,要立即補充。
      總之,規則且有效的運動,是糖尿病控制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有糖尿病皆需要養成定期運動的好習慣。

參考資料: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許惠恒理事長 糖尿病與運動
 

 

運動的好處


      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飲食和運動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方法對於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而言, 飲食和運動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方法,因此運動對於糖尿病的影響有必要進一步的了解。以下簡單介紹之。



一、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及葡萄糖耐受性
 

      運動可以增加血糖代謝,刺激胰島素在肌肉中合成肝醣的效率, 也就是說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及葡萄糖耐受性。


二、改善脂質代謝及高血壓


      運動可以減少血中三酸甘油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改善血中脂質的狀況,因此可以防止或減緩動脈硬化血管的併發症及進展,同時運動也可以改善血壓。


三、減少體脂肪


      運動可以促進脂肪組織的中性脂肪分解,提供三酸甘油脂以作為運動能量能源,可以減少體脂肪百分比。


四、防止骨質的流失


      糖尿病患者由於醣質代謝異常,胰島素作用效率不良,減損維生素D活性,所以增加尿中鈣質的排出,因此造成骨質流失,而運動可以增加身體負重對骨骼產生刺激,進而提高骨質質量。


五、增強心肺耐力ˋ肌力和柔軟度


      運動可以降低平時的每分鐘心跳率、增加氧利用率等、提高心肺耐力。同時運動也可以增加肌肉量、關節附近肌肉的延展性、肌力和柔軟度。


六、促進腦中某些荷爾蒙的分泌


      在醫學的研究文獻中發現,規則且有效的運動,不但改善胰島素敏感,降低血糖,也可以維持理想體重,改善血脂肪異常,藉由定期運動,尤其是上肢或下肢大肌肉節律性收縮運動,還可促進腦中某些荷爾蒙的分泌,讓糖尿病人心情得到舒展。由此可見規則運動對糖尿病人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