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ous

陪伴經驗-誰來為生命負責

發佈日期: 2021-06-10


作者: 安寧資源中心

作者: 石世明臨床心理師

病情告知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議題。在華人集體文化之下,生病不只是個人的事,更是全家的事情。因此,恰當的病情告知應依不同病人、疾病程度和家庭狀況,而有不同作法。

一般而言,醫生告知病情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告訴病人,這種情況大多是病人年紀為青壯年,或病人有強烈意願要知道病情。另一種是醫生先告訴家屬, 再由家屬輾轉告知病人。這種情況多為病人年紀較大,或醫生評估病人無法承受病情,或家屬強烈要求醫生不要告知病人病情。

醫生直接告知病人的好處是,病人清楚瞭解病症,能自己作醫療決定。壞處是病人立刻受到很大的震撼和打擊。由家屬間接告知的好處是,家屬可依病人個性和接受程度,逐步告知以減緩心理衝擊。而壞處是家屬因此承受告知壓力,或不知如何告知,病人對病情較無法清楚掌握。

曾經有一位男性病人阿祥,他三十七歲罹患口腔癌。雖經過幾次大型開刀手術,癌細胞還是擴散,一年之後無法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耳鼻喉科醫生很積極, 也讓病人保持很大的復原希望。阿祥一直想求生,個性也很衝動。在無法積極治療時,醫生便請阿祥的哥哥轉達這個訊息,但哥哥卻遲遲說不出口。

不久後,阿祥不適的症狀陸續出現,整個舌頭脹大無法說話,疼痛不止無法入睡,原來的醫生只好將阿祥轉到以症狀控制、維持病人身體舒適和生命品質為主的緩和安寧療護(palliative-hospice care)病房,讓阿祥獲得他最需要的照顧。阿祥懷有強烈的求生意志,來到安寧病房也沒意識到自己的病症已進入末

期。在疼痛獲得控制之後,他更懷有強烈的求生希望。他每天走路四十分鐘,之後還可以作伏立挺身六十次。阿祥不願聽有關病情的負面話語,也責怪安寧病房的醫生,在疼痛比較好之後,為什麼不幫他醫治腫脹的舌頭,讓他早日可以說話。當安寧病房的醫生和阿祥的家屬討論,希望讓阿祥知道病情時,阿祥的哥哥

才出面表明,是他一直沒有讓阿祥知道真實狀況,才會演變成這樣。後來哥哥告訴阿祥,幾個月前耳鼻喉科醫生已經跟他說無法治療,此時阿祥大發脾氣,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兩天後他決定馬上換一家醫院,再找其他醫生繼續治療。

兜了一圈,阿祥得到相同答案。三星期後,他選擇回到安寧病房,因為安寧療護能給他最需要的幫助。一個之星期後,阿祥已經無法站立,他的臉部腫脹, 只有一個眼睛能夠微微張開。

這時候我去探望阿祥,跟他作簡單的筆談。躺在床上的阿祥,用他沒有力氣的手,認真而嚴肅地在紙上寫著,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不多了,希望我可以協助他去作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他問我可否帶他去作志工,關心別人…

坐在病床邊的我很感動,在生命的最後,我看到一個人升起內在純真無蔽的善念。另一方面,我也感觸良多,因為阿祥已經來不及去作這件事(一星期後他

即過世)。

如果重新審視這個過程,是醫生要保持病人希望,而沒有直接告知病情,還是家屬處境艱難講不出口,還是病人求生意志太強烈,使得他不願認知到真正的病情?事實上,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處境,這其中並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

生命是寶貴的,錯過就沒有了。生命只屬於我自己,只有我才能為我的生命負責任。不論你的年紀是多少,提早為自己將來的臨終作思考和準備,會是一個重要的開始。

-----摘自 華聲報 健康生活奧秘專欄 2006-08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