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ous

大悲學苑,讓日暮微光透進生命缺口

發佈日期: 2020-11-18

收藏

大悲學苑,讓日暮微光透進生命缺口

作者: 蓮花基金會

引言:死亡不再是禁忌之談,大悲學苑致力於末期病患靈性照護,教育人們在死亡之前面對自我、回顧人生,練習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導言:
【記者駱姿宇、鄒翔/台北市報導】跟著大悲學苑道濟法師及志工阿莎師姐前往探訪社區末期病友,病友婉君小姐開門迎接,先是擁抱阿莎師姐,嘴角上揚自然散發溫暖的微笑,親切溫和的對話中有股堅毅,隨即熱情招呼我們入座,因為與大悲結緣、受大悲學苑創辦人宗惇法師循循善誘,漸漸從不斷地學習過程中,找到抒發生命苦痛的出口。

內文:生命終點看人生,從零開始立大悲

大悲學苑創辦人宗惇法師過去在安寧病房擔任宗教師,有十多年的臨終關懷經驗,第一線接觸末期病人讓他觀察到,末期病人身體不適有醫師治療、藥物緩解,無法跨越心理障礙時有諮商心理師輔導,「有些時候病人的困難來自於,我都快死了,還沒跟家人好好說話。」宗惇法師才發現「靈性照護」是現有醫療照護體系相當欠缺的一環,因而起心動念創立大悲學苑,幫助臨終者與親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圖片01-宗惇法師回憶當初創辦大悲學苑初衷,真心為人、真誠助人。圖01:宗惇法師回憶當初創辦大悲學苑初衷,真心為人、真誠助人。攝影/鄒翔。

婉君就是靈性照護的其中一個對象,四年前某次旅途中婉君突然暈倒,才被診斷罹患子宮頸惡性肉瘤,透過內視鏡手術切除子宮及卵巢,患病後搬回娘家住,初期恢復狀況良好,雖然治療過程繁複,卻也因為生病辭去工作多了自我對話的空間,不料腫瘤切了又從旁生長、長了又得開刀切除。

  今年一月開始嘗試臨床試驗,副作用引發手足口症,四肢關節容易摩擦處經常長滿膿包,「真要痛起來沒辦法走路、手也沒力,只能躺在那,睡起來是蠻舒服啦!」婉君指著她專屬的按摩沙發看似淡然,而生活失重、病情惡性循環卻都使得她焦慮情緒持續蔓延。

圖片02治療過程折磨身心,婉君漸漸學習與病痛和平相處。攝影/鄒翔。圖02:治療過程折磨身心,婉君漸漸學習與病痛和平相處。攝影/鄒翔。

  看見末期病患的無助,除了居家訪視外,宗惇法師在社群軟體設立「樂樂群組」,法師、靈性關懷志工每日在群組關心起居、問候病友狀況,法師也會針對病友提出的困惑指引方向,「有時候我回到源頭思考不出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宗惇師傅總是耐心幫助我釐清問題,學習脫離苦痛。」婉君擦拭淚水幾度哽咽,感謝身邊有很多活菩薩相伴。

圖03:離開前,婉君親切向我們道別。攝影/駱姿宇。圖03:離開前,婉君親切向我們道別。攝影/駱姿宇。

草創之路困頓難行,一步一腳印踏出大悲道

「剛開始宗惇師傅要成立大悲學苑,我反對。」共同創辦人德嘉法師回想:「光是募集資源就是很大的困難啊!」然而內心卻有個聲音告訴自己:「我還有力量,我還有可用之處,如果沒有做應該會有所遺憾。」德嘉法師在臺大醫院八年的臨終關懷經驗,讓他看到靈性照護對病患及家屬的確有實質幫助,才決定與宗惇法師同行。

圖04:德嘉法師想起創辦初期捉襟見肘,忍不住苦笑。攝影/鄒翔。圖04:德嘉法師想起創辦初期捉襟見肘,忍不住苦笑。攝影/鄒翔。

  「我們什麼都沒有,沒人、沒錢、沒資源,只能想辦法把硬體設備先做起來。」宗惇法師談及初創立時困難重重,幾番碰壁後家人深受宗惇法師立下的善心宏願所感召,承諾頭兩年願意支付大悲學苑租金。

  德嘉法師笑說:「他就很會拐我,說我們就先做兩年看看。」宗惇法師一路以來持續砥礪團隊前進,「第三年還是付不出房租啊!但後來越來越多人看到我們的專業,才慢慢做出口碑。」從二?一一年創辦大悲學苑,踏過荊棘致力於實踐佛教修行、落實社會關懷、推動生命教育以促進健康人生。

  大悲學苑致力於推廣生命教育課程,不僅和北市聯醫合作推介病人,更主動跨越地區限制,從台北市到新北市都能看見大悲學苑宣講組的足跡,踏遍各個關懷據點或社區,推廣靈性照護、生命回顧及安寧療護等議題。

  不分年齡、所有人都會遭逢臨終課題,大悲學苑因此與華梵大學、長榮大學、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等全台大專院校合作,開設「安寧療護臨終關懷實務」通識課程,從學校教育落實臨終關懷實務,學生能從中實際學習認識死亡。

圖05:大悲學苑啟用紀念照。圖片提供/大悲學苑。圖05:大悲學苑啟用紀念照。圖片提供/大悲學苑。

 

跨越最大石頭,還有泥濘要走

  「我都說來大悲當志工,是最吃力不討好的事。」德嘉法師苦笑表示:「我們沒有車馬補助費、關懷末期病人又常常讓人很挫敗。」培訓社區安寧靈性關懷志工是大悲學院創立以來持續努力的事,志工受訓過程相當不容易,得參與初階課程、進階課程、與資深志工共同訪視見習,最後還得通過實習關卡,一系列的訓練還僅是成為社區安寧靈性關懷志工的敲門磚。

  志工楊宛諭每天午後下班都會到大悲學苑報到,提到第一次跟著道濟法師及王浴護理長居家訪視相當震撼:「那個阿伯完全沒有反應,可是兩位就不斷地與他談話,幫助他回顧生命,並肯定他一生的價值,我根本不敢想像自己可以做到。」在擔任志工的路上楊宛諭不斷學習,每次訪視後的督導會談至關重要,督導盡力深入了解個案及志工互動狀況,適時指引方向、調整方法,也讓志工更能感受自身在過程中的收穫。

圖06:道濟法師總是親力親為,耐心陪伴、關懷末期病患。圖片提供/大悲學苑。圖06:道濟法師總是親力親為,耐心陪伴、關懷末期病患。圖片提供/大悲學苑。

  前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王浴加入擔任督導,更是給了團隊一劑強心針,具備四十年醫護工作經驗,如此厚實的護理背景,更能在病患身體受病痛折磨時,協助病患透過醫療與靈性搭配舒緩身心,「最難的是病患或家屬無法面對死亡,我們怎麼談都是在外圍,無法深入幫助他們對話。」王浴認為推動死亡識能是臨終關懷不可或缺的項目,幫助病患及家屬「過坎」,學習跟過去的罪惡感和解,才能放手、善終。

  擁有擔任醫護人員的經歷,王浴更能展現專業判斷:「病人有天早上起床突然不能走路,我就想這不簡單喔!可能是癌細胞轉移。」病患家屬是最直接的照顧者,但他們陳述的病患狀況有時並不是太明確,團隊則要有能力針對個案狀況找出問題源頭,王浴目前正積極研擬出書,希望讓志工在照顧過程中更能掌握問題核心,提供最及時的協助。

圖07:王浴護理長分享志工培訓及訪視過程的酸與苦,點滴著甜與蜜。攝影/鄒翔。圖07:王浴護理長分享志工培訓及訪視過程的酸與苦,點滴著甜與蜜。攝影/鄒翔。

  看到病人從對生命絕望到接受無常的過程,楊宛諭從中獲得強大的支持動力:「剛開始病人會說『多?希望有人可以給我一針,我就不用再醒過來了』,但訪視一段時間過後,他了解到這段苦痛是需要經歷的、死亡並不可怕,一瞬間感受到我好像真的幫助到他。」

  居家訪視末期病患不是單向的協助,更像是互相學習的過程,彼此都在對方身上獲得支持,「我們幫助病患做生命回顧,在肯定別人的時候,也會回頭看看自己有沒有善待自我、關心親人。」楊宛諭邊點頭邊說:「了解生命無常一直在上演,都會更珍惜生命。」

圖08:志工楊宛諭一路從菜鳥志工堅持至今,第一線協助許多末期病友。攝影/鄒翔。圖08:志工楊宛諭一路從菜鳥志工堅持至今,第一線協助許多末期病友。攝影/鄒翔。

 

創新思維開闢新路,寵物皈依療癒飼主

不只身體病痛令人難以承受,許多人在失去摯愛的寵物後,頓時生活失重、陷入難以走出的悲痛,「我當時幾乎不吃不喝,我不知道怎麼跟身邊的人說,我為了一隻貓幾乎快??他們都說『你幹嘛為了一隻貓哭成這樣』,別人無法理解我的悲傷。」寵物飼主吳慧如想到陪伴自己二十年、摯愛的貓咪「蠟筆小新」仍然激動得流淚:「我整個宇宙、我所有能夠給予的對象就這樣沒了。」

圖09:吳慧如想起與「蠟筆小新」的美好回憶,嘴角揚起笑容。攝影/鄒翔。圖09:吳慧如想起與「蠟筆小新」的美好回憶,嘴角揚起笑容。攝影/鄒翔。

  吳慧如一次偶然踏入大悲學苑,當時大悲未曾舉辦寵物皈依法會,「法師完全不認識我,可是他卻接住了我的悲傷、接受了我的悲傷,幫助我度過人生中最大的失去。」吳慧如非常感謝法師的協助,也因為如此緣分,大悲學苑舉辦第一屆寵物皈依法會,讓過世的毛小孩們能有智慧與靈性,同時也療癒飼主悲傷,給予精神支持。

 

圖10:飼主抱著毛小孩,德嘉法師親自為寵物皈依。圖片提供/大悲學苑。圖10:飼主抱著毛小孩,德嘉法師親自為寵物皈依。圖片提供/大悲學苑。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在於那些極細微卻牽動所有情感神經的事物,「德嘉法師為蠟筆小新取的法號為『安慧』,安住智慧中,同時也是對我喊話。」吳慧如相信自己已經走出喪寵的悲傷,現在也致力於參與志工培訓,希望能幫助人們在面對死亡課題時,早日走出陰霾。

人生是最長的旅途,風景看盡一路好走

  宗惇法師深耕臨終關懷二十多年,從擔任臨床宗教師到研究臨床佛學,從創辦大悲學苑到作為一名教育者培訓志工,「一路上的磨練,都讓我學習克服恐懼、練習不完美,大悲學苑圓滿了我,這輩子沒有遺憾。」宗惇法師語帶堅定及感激:「表面上看起來我們是去協助病患、協助家屬,但整個過程中我們才是學習者。」

  「當初雖然我反對成立大悲,但幸虧宗惇法師一路的堅持,讓我可以去做更廣更大的事。」德嘉法師環顧大悲學苑的一牆一柱說:「大悲學苑讓我這輩子沒有遺憾。」先了解自己,才能理解別人,宗惇法師持續推動以生命為本、關懷為輔的理念:「我們要對生命有所理解,進而培養堅定善良的信念,透過這種信念穩定恐懼的心。」

  兩位創辦人從無到有成立大悲學苑,觸碰大眾最忌諱的生死課題,「活著的時候,要生如夏花般絢爛;不可避免的死亡將至,要莊嚴如秋葉之美。」大悲學苑集結眾人的力量,共同教育人們面對死亡,這是所有身而為人,一輩子的功課,期勉身邊的人在死亡之前肯定人生的價值,珍惜唯一一次存在的意義,活在當下。

在慈悲神聖的佛前,見證所有善的積累。攝影/駱姿宇。

 

版本一 大悲學苑作為關懷友善社區

大悲學苑是「關懷友善社區」的範例。

關懷友善社區的目標,在於建立涵蓋友善末期病人、友善照顧者、關懷死亡議題、關懷悲傷事件的社會支持網絡。

關懷友善社區依循三個社會目標進行:

一、讓每個人認識到自然生命有所循環,以扭轉人們談論死活或瀕死的社會態度。

二、接受在我們日常活動和互動中存在照顧、死亡、瀕死和悲傷,讓人們意識到這些東西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提升人們參與日常活動時彼此間的關懷力。

三、社區須要認識到,雖然照顧通常被視為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和社會服務的工作,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責任,責任的了解有助於人們建立信任、同理心和合作,在那些沒有專業人員服務的時間裡發揮自助、助人。

  關懷友善社區的場域包括:校園、工作場所、工會、宗教場所、收容所及安養中心、博物館與藝廊、年度紀念遊行、地方政府及議會、監獄等。大悲學苑是宗教場所的最佳體現之一。

 

版本二【關懷友善社區】-大悲學苑是宗教場所的最佳體現之一

  • 目標:建立涵蓋「友善末期病人」、「友善照顧者」、「關懷死亡議題」、「關懷悲傷事件」的社會支持網絡。
  • 場域:校園、工作場所、工會、宗教場所、收容所及安養中心、博物館與藝廊、年度紀念遊行、地方政府及議會、監獄等。
  • 依循著三個社會目標進行
  1. 讓每個人認識到自然生命有所循環,以扭轉人們談論死活或瀕死的社會態度。
  2. 接受在我們日常活動和互動中存在照顧、死亡、瀕死和悲傷,讓人們意識到這些東西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提升人們參與日常活動時彼此間的關懷力。
  3. 社區須要認識到,雖然照顧通常被視為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和社會服務的工作,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責任,責任的了解有助於人們建立信任、同理心和合作,在那些沒有專業人員服務的時間裡發揮自助、助人。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