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飯不吃,餓治百病??

發佈日期:2016-12-26

內容:
在網路上看到...
不吃晚餐可以,減少脂肪堆積、心血管系統順暢、腸胃適當休息、在餓的情況下抵抗力越好、有機會把人體毒素排出去;小孩子別吃晚餐,影響生長;青少年處於學習的階段,吃多了腦子不能休息
;人吃晚飯,眼睛就會處於相對缺血的狀態,視力衰退;不吃晚餐,肌肉的乳酸才能完全代謝
這些是真的嗎?

Previous
#營養 #食品營養 #飲食

回覆者: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 營養師:陳燕華

Q1、不吃晚餐,減少脂肪堆積
A:造成身體脂肪推積最重要原因就是熱量攝取過多超過身體需求,體重突然上升的一般原因是過度飲食和運動減少。
  當一個人吃的更多、活動減少,無法燃燒多餘的卡路里,這樣體重上升是必然的。因此有人會利用不吃晚餐來減少熱量,這樣就會變瘦、脂肪堆積減少、體重減輕,理論上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身體器官在執行時卻不是這個樣子。
  不吃晚餐剛開始體重會減輕,只是長期某一餐沒有吃或三餐不正常,身體處於過度飢餓,身體會啟動防禦機制來適應外在環境改變(不吃晚餐長時間空腹),以便應對各種生存危機。也就是所謂的身體基礎代謝率下降,消耗熱量的速度也會減緩,這時候對於下一餐的吸收率會代償性的增加,減重常常失敗的原因之一。
  當你長時間不吃的時候或是只吃一餐的人,若進食量增加,大腦會告訴身體消化系統要好好?利用與吸收?,例如你某一餐吃特別多的時候,血糖會飆很高,此時胰島素的分泌量增加,只要有多餘的熱量在胰島素作用下就會轉去合成脂肪。所以,少吃一餐並不一定會讓你瘦得比較快。最重要的是飲食(早餐吃得好、中餐7分飽、晚餐吃得少)並搭配運動(增加肌肉、增加熱量消耗、提升基礎代謝率)。

Q2、不吃晚餐,心血管系統才順暢
A:臨床上很多因素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它們包含了以下:年齡、體重、家族病史與遺傳、抽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
  膽固醇(cholesterol)是心血管疾病的頭號殺手,若血中濃度太高會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梗塞、腦中風、周邊血管阻塞、腎臟病…等等;當血液被運送至身體血管而產生的壓力太大時血壓的升高,如果血壓很高,這也代表著您的心臟必須運做得很辛苦,因此高血壓可能會損害您的心臟,進而造成一些心臟疾病。
  糖尿病的發生率不論是在歐美國家或是在台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糖尿病併發症主要為小血管及大血管併發症,長期高血糖會影響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形成。高血糖使動脈壁蛋白糖化,使得動脈血管管壁容易受損。高血糖使血液中凝固因子改變,加速血栓形成,也影響血小板之功能。因此針對提問?不吃晚餐,心血管系統才順暢。
  由於人體攝入食物之後,全身的血液重新分配,大量的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統;因此心、腦、肺、腎、肌肉等器官處於相對缺血的狀態。又由於夜間的迷走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心率很慢;因此吃完晚飯之後,心臟處於缺血又心率變慢的狀態,就會造成心肌缺血而猝死。?這是錯誤的說法。人體生理時鐘入出而作,入日落而息,需要的消耗的熱量也比白天來的少,晚餐建議用餐份量要5分飽即可,避免囤積過多熱量轉化為脂肪,增加體重。

Q3、不吃晚餐,腸胃才能適當休息
A: 從一出生開始,人的生理功能就開始24小時持續性運作直至生命結束。「消化」是將吃下的食物「分解」成許多的小分子;只有這些被分解後的小分子,才能通過腸道被「吸收」。
  消化系統包括從口腔至肛門的消化管道及一些幫助進行消化過程的附屬器官,前者之組成為口腔、 咽、食道、胃、小腸及大腸;而 後者則是指牙齒、舌、唾腺(包 括耳下腺、舌下腺及頜下腺)、 肝臟、膽囊、胰。因此消化與吸收不同器官在執行。「消化道」自囗腔開始,經食道、胃、小腸、大腸到肛門,大約8-9公尺。口腔為消化道的起始,其主要的功能為咀嚼食物以形成食團。胃的生理功能就是分泌胃酸(每天的分泌量為1,000~2,000 毫升,其pH值為1~2,呈強酸性),可將食團與胃液充份混合,形成食糜(chyme),並將食物推進十二指腸; 小腸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最重要的地方。由上而下依次分為十二指腸、空腸與迴腸。三個消化腺(肝、膽、胰)的分泌物(胰液、胰酵素、膽汁)流入十二指腸後,一面繼續消化食物,一面和食物混合一起到達空腸,空腸黏膜分泌的酵素(如乳糖、蔗糖)在此又繼續更完整的消化;消化以後產生的小分子營養素,部分在此(空腸)被吸收,部分則到迴腸才被吸收。
  因此當我們身體超過10小時空腹,身體的消化系統還是持續進行運作,只是分泌消化液量會減少。若長期不吃晚餐反而會造成消化道受到胃液的腐蝕造成黏膜受損,容易導致胃炎及消化道潰瘍。消化道潰瘍最典型症狀為飢餓時出現上腹疼痛,進食後得到暫時緩解,診斷消化道潰瘍,必須靠胃鏡檢查;治療消化道潰瘍,包括以制酸劑中和胃酸、使用H2接受體拮抗劑及質子幫浦抑制劑、三合一抗幽菌療法等。除了藥物外,飲食及生活習慣的調整也很重要。所以”不吃晚餐,腸胃才能適當休息”這是錯誤的說法。

Q4、不吃晚餐,在餓的情況下抵抗力越好
A:“由於人體在饑餓的狀態下,吞噬細胞的活性最強;在蛋白質和維生素充足的條件下,吞噬細胞的數量最多;因此在喝肉湯、喝果汁的前提下,不吃晚飯造成的饑餓感,可以促使吞噬細胞吃掉變性的壞死組織。”這是沒有根據說法。飢餓時身體只會有兩種反應,人體會將熱量以各種型態儲存在體內如血液中的糖分(血糖)以及儲存於肌肉或肝臟中的糖分拿來運用,另外也會分解血液與肝臟中的脂肪製造熱量。
  若是長期不吃晚餐,因為空腹時間過久,身體處不只會分解皮下脂肪,還會分解肌肉,產生熱量。當身體肌肉減少,免疫力就會下降,人會覺得疲倦虛弱無力,思緒無法集中。承受過度飢餓狀態的身體,為了因應不知何時會短缺食物的緊急狀態,會變得更容易囤積脂肪,增強留住脂肪的防禦功能,不只減少肌肉量,也會降低基礎代謝量,以保留足夠的脂肪來應付身體熱能需要。
  臨床上常常遇到癌症患者或是家屬,誤以為患者吃得愈營養,腫瘤就長得愈快,因此就有些家屬不讓患者攝取均衡足夠的營養,甚至發展出「飢餓療法」以抗癌,寧願自己吃得少一點、素一點,希望通過「飢餓」療法把腫瘤細胞「餓」死,結果往往因為患者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崩潰現象,而致腫瘤快速生長,甚至全身擴散。

Ps. 什麼是腫瘤的「飢餓療法」---就是抗腫瘤血管生成,並非運用飢餓方式讓腫瘤餓死,而是用藥物方式進行治療! 1971年,美國的科學家佛克曼教授發現,如果一個小的腫瘤,沒有血液供應,它幾乎不能夠長大。
  腫瘤的生長依賴「營養通道」,因此,形象地把阻斷腫瘤供血血管比喻為「餓死腫瘤」,也叫腫瘤的「飢餓療法」。「飢餓」的含義是切斷腫瘤的血管,相當於給處在萌芽中的腫瘤「斷奶」!用於癌症治療的「飢餓療法」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物理性阻斷血供,通過栓塞的方式逐漸減少血管對於腫瘤組織的營養供給;一種抗血管生成治療,使用藥物阻斷腫瘤血管的生成,使得腫瘤細胞因為缺血而壞死。新生血管抑制劑對於癌細胞而言只是抑制其生長及轉移,因此,進行狙殺的動作就必須由其他的療法來執行,也就是說,想真的根除癌症,光靠新生血管抑制劑是不夠的,一定得搭配其他針對癌細胞的療法同步進行才能奏效,如手術割除、化學療法、放射線治療、免疫療法、荷爾蒙療法。

參考文獻:
1. 糖尿病與心臟血管病變
2. 新生血管抑制劑~21世紀抗癌的新曙光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