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篩檢不可少
發佈日期: 2020-12-02
根據研究指出,國健署推動的口腔癌篩檢可以有效降低吸菸者與檳榔族26%死亡率與21%晚期口腔癌的發生;這對於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五名口腔癌的防治相當重要。因而藉由定期檢查高風險個案可以發現口腔內不正常癌前病變,甚至發現初期隱匿的癌細胞,可以早期發現與介入治療,達到提高存活率的效果。
口腔癌是什麼?
凡是長在口腔的惡性腫瘤泛稱「口腔癌」,最常見的病理組織型態為鱗狀細胞癌(註:不包含唾液腺癌)。若依據發生於不同部位命名,可以再細分為:唇癌、舌癌、頰膜癌、齒齦癌、硬顎癌、口腔底癌、臼齒後區癌等。這些癌症都有共同的危險因子:嚼食檳榔、吸菸與飲酒;如果這三種習慣都有,那得到口腔癌的風險可是比一般人高上123倍!其他會長期刺激口腔黏膜的因素(如不良口腔衛生或不合適的假牙)與老化也會有較高風險得到口腔癌。
不可輕忽的口腔癌常見症狀
- 口腔內黏膜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
- 口腔內有不明原因的腫塊。
- 口腔內超過兩週以上未癒合的潰瘍。
- 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或是唾液內帶有血絲。
- 舌頭的活動受到限制,有伴隨知覺喪失或麻木感。
- 進食吞嚥或咀嚼感到有異物感或是困難。
- 頸部不明腫塊。
在此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有這些症狀雖然不一定是得到口腔癌,必需經由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檢查切片後才算確診。
誰需要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 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者。
- 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含已戒)原住民。
國民健康署提供上述高風險族群國人每兩年一次免費檢查。
口腔癌該找誰篩檢?如何篩檢?
- 耳鼻喉科醫師、牙科醫師與經過訓練認證合格醫師執行檢查。
- 由醫師「目視」仔細檢查口腔各部位是否有「癌前病變」或「疑似癌症」的病灶。必要時會使用光源照明與木質壓舌板等器械輔助檢查。
- 醫師除了找尋惡性癌化病灶以外,也會仔細檢查口腔有無「癌前病變」存在。這些病變有較高的癌化風險,所以必需予以發現並切片確定(或切除)。
- 一般所謂的「癌前病變」包括:均質性白斑、非均質性白斑、紅白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疣狀增生、扁平苔癬等。
- 台灣針對高風險族群實施「目視口腔黏膜檢查」政策成效優良,其偽陰性只有71%、偽陽性更低到只有0.53%。
我自己檢查口腔黏膜,有問題再去找醫師可以嗎?
- 「口腔黏膜癌前病變」與「早期口腔癌」多數沒有症狀或是不自覺;等到個案感到有問題時往往已經不是早期的疾病了。事實上在台灣有超過一半(約55%)口腔癌被確診時已經晚期了,這些個案如果有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大多數可以在早期被診斷與治療,提高存活率。
-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自我口腔黏膜檢查往往是高風險個案比較容易輕忽或是誤以為沒有問題,無法達到及早診斷的效果。
我有上述口腔癌常見症狀,但是篩檢站卻說我不符合篩檢資格,請問該怎麼辦?
- 是的。目前國家政策對於年齡小於30歲、已戒菸或是沒有嚼食檳榔或吸菸習慣者的確沒有提供定期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服務。
- 如果您懷疑自己口腔黏膜有異常病變,或是感覺到有相關症狀,建議可以到健保醫療院所請專科醫師予以評估。
口腔癌篩檢後應配合事項
- 戒除嚼食檳榔、吸菸與飲酒等易使口腔癌上身的不當嗜好。(這是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 篩檢陽性個案務必配合轉介,儘早至專科醫院接受後續確診與治療,切勿延誤。
- 篩檢陰性個案應持續每兩年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 口腔內若是有不明腫塊或潰瘍,應及早就醫。
民眾若能謹記並遵守上述重點,並提醒身邊有嚼食檳榔、吸菸與或飲酒的親友定期接受篩檢,就能遠離口腔癌上身、保健康。
參考資料
-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program for reducing oral cancer mortality in 2,334,299 Taiwanese cigarette smokers and/or betel quid chewers. Cancer 2017; 123(9):1597-1609.
- Impact of varying anatomic sites on advanced stage and survival of oral cancer: 9-year prospective cohort of 27 717 cases. Head Neck. 2019; 41(5):1475-1483.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to oral cancer by subtype of 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Taiwanese nationwide or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Oral Oncol. 2018; 87: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