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ous

一次來兩個!懷雙胞胎,要注意哪些事情?

發佈日期: 2019-07-19

收藏

一次來兩個!懷雙胞胎,要注意哪些事情?

很多人聽到懷雙胞胎,覺得痛一次生兩個較省事,但醫師不這麼認為,懷雙胞胎妊娠併發症風險較高,到底有哪些危險?發生雙胞胎輸血症候群的機率有多少?孕媽咪營養攝取需要加倍嗎?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年齡、家族、人工受孕,影響懷雙胞胎機率

到底懷雙胞胎的機率有多少?家族有雙胞胎,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嗎?婦產科醫師認為,隨著懷孕年齡越來越大,懷雙胞胎的機率也有上升趨勢,機率約在0.1~3%,為什麼與年紀有關?主要因高齡婦女下視丘分泌的性腺刺激素會上升,刺激濾泡增生排出的卵子數增加,便提高懷雙胞胎的機率。此外,懷雙胞胎也和家族史有關,假如父母有一方是雙胞胎,女兒懷雙胞胎的機率會較高;而現今不孕症的夫妻在人工生殖技術的介入下懷雙胞胎的機會也增加。

懷雙胞胎媽咪,小心併發症風險

懷孕期間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在懷雙胞胎的孕婦身上併發症風險會提高,對孕婦和胎兒都有影響,除了產下巨嬰及過期生產的風險低之外,孕期高風險的問題包括:

胎兒:早產的機率增加;生長遲滯情形,胎兒發育比較慢,體重較輕;先天性異常。

孕婦:要小心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如果高齡又懷雙胞胎,併發症風險更高,因為高齡產婦本身就是高危險妊娠族群,加上雙胞胎,就要更小心。

同卵雙胞胎的雙胞胎輸血症候群機率較高

懷雙胞胎要注意可能出現雙胞胎輸血症候群(Twin to Twin Transfusion Syndrome),異卵雙胞胎發生輸血症候群的機率較低;同卵雙胞胎因血管血流互相流通,一個胎兒血流灌注到另一個身上,變成一個長得大,一個發育小,但發育較大的胎兒反而有較高胎兒水腫及死亡的風險。同卵雙胞胎發生輸血症候群的機率約9~15%,若又是同一羊膜腔中的同卵雙胞胎發生率在6%左右,但這類雙胞胎發生臍帶纏繞的風險較高,甚至可能出現連體嬰。

懷雙胞胎的媽咪,產檢要比一般孕婦密集,從懷孕一開始即建議每兩週產檢一次,一旦有出現併發症,必須每週接受一次產檢。

痛一次生兩個好處多?醫師不這麼認為

以醫學角度,對於懷雙胞胎認為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擔心一些併發症,不過很多媽媽覺得懷一次生兩個較省事。

至於是否能避免懷雙胞胎,自然懷孕防不勝防,無法事先避免,只能在人工受孕這部分做預防,由於技術越來越進步,已能夠一次只植入一顆胚胎,其他胚胎先冷凍,等沒成功,下次可以再用。或是懷孕早期檢查出多胞胎妊娠,可進行減胎手術,大約在懷孕10週左右進行。

懷雙胞胎媽咪,孕期生活要注意下列事項

●營養攝取要比較多,卡路里比未懷孕時增加三成,要重視維生素、鐵、鈣的攝取。

●因為擔心早產,所以整個孕期都要注意產兆,需留意幾個症狀:

  1. 早期破水,注意陰道是否有不正常的分泌物
  2. 不正常出血
  3. 規則宮縮
  4. 注意胎動。

●多休息,減少需要勞力的工作,避免過度勞累及激烈運動。

●密切追蹤胎兒體重。

●懷雙胞胎胎兒畸形風險較高,孕期最好做高層次超音波。

雙胞胎媽咪會有很大壓力及更多擔心,比較容易煩躁,甚至產後因為擔心照顧寶寶問題而出現憂鬱。此外,孕吐、貧血等機率較高,後期妊娠也容易出現特有的孕期皮膚紅疹,自己和家人都要加以留意。飲食方面建議請營養師指導,尤其鈣質、葉酸、鐵等攝取一定要夠,體重增加幅度可以較高,可增加17~24公斤,孕婦專用維他命建議要補充,而且劑量要加倍。

媽咪最擔心的問題:早產、產後照顧壓力

懷雙胞胎需要安胎的機會較單胞胎高,希望盡量能懷孕超過34週生產。雙胞胎標準生產週數在懷孕36~38週生,不過這都是理想,很多孕媽咪都撐不到這樣的週數。另一方面因為懷兩個,後期比較不舒服,包括骨盆腔疼痛、橫膈膜受壓迫造成呼吸不順、腹脹、腰酸背痛等,這些症狀會比單胞胎媽咪更早出現,只能多變換姿勢、按摩以及使用托腹帶幫助緩解。

雙胞胎媽咪們大多自己知道早產風險高,這是她們最擔心的。臨床案例,一位懷雙胞胎媽媽在21週破水,安胎一陣子沒辦法,只好先將靠近破水處的A寶寶生出來,B寶寶留在肚子裡繼續安胎,一週後再生,所以雖是雙胞胎,出生日期卻不一樣。第一個出生,另一個寶寶能安多久很難預測,要看媽咪的體質,尤其要確保沒有感染。

生產方式部分,大多選擇剖腹產,不過若是靠子宮頸的寶寶是頭位,可以嘗試自然產,因為經過A寶寶通過產道,使產道鬆弛,另一個(B寶寶)無論何種胎位,自然生產都沒問題。其他較煩惱的問題就是產後照顧兩個寶寶的體力以及經濟上的壓力。


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徐英倫醫師

學歷:陽明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經歷: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產科研究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總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

現任: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

資料來源:《嬰兒與母親》 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_page=1&id=7115

本文為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還網站授權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