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ous

風評:一根菸,電影變A片 ( 軍聞社 )

發佈日期: 2015-07-01

收藏

抽菸,當然有害健康,不過,現在看電影都可能有害健康了。
文化部舉行電影分級審查會議,會中衛福部建議,凡是吸菸畫面,就不該列為普遍級,如果在保護級或輔導級出現,就該加上標示警語;這個建議難不成要將所有吸菸畫面的電影都比照A片,列為「限制級」?此議引起電影人強烈反彈可想而知,比諸戒嚴時期的「社教片」還嚴格,當年的道德重整還整不到吸菸畫面。
衛福部的說法,世衛組織有類似建議,連好萊塢都跟進。衛福部說的沒錯,但只說了一半。
根據CDC的報告,經常看螢幕抽菸情節的年輕人,開始抽菸的機率是較少觀看者的二到三倍;「Breathe California of Sacramento-Emigrant」試驗的子計畫曾經進行研究,統計一九九一年到二00九年賣座電影出現香菸的畫面,二00五年達到高峰,之後開始下降,他們認為,電影建立了一種「認可文化」且散播「可以抽菸」的訊息給年輕人,所以建議電影減少抽菸情節;有沒有人建議將有抽菸情節的電影列為限制級?有,兩位國會議員。就像台灣反菸團體遊說下,動不動修法不是擴大抽菸場域的限制,就是加重菸捐之課徵,但是,電影創作?誰敢真用行政命令強制規範內容就是對創作(言論)的限制。
導演林正盛說得好,「影片中多少會出現的所謂的偏差行為,如說個小謊、吵了或打了個小架、頂撞父母師長、開快車超速等,若為預防孩子模仿,而訂定規定禁止將吸菸畫面列為普遍級,那麼任何主流價值認定不好的、踰越的、負面的言語行為,將都不能列為普遍級的電影,『那普遍級電影就直接叫做『社教片』、『道德重整影片』好了! 」
當我們界定導演所言之「偏差行為」時,回頭想想那是不是就是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場景?姑且不論這些行為算不算真的「偏差行為」,所有的文化創作,當然包括電影,都是築基於生活,生活的真實面貌當然不可能只有一般定義中的美好,遑論所謂的美好到底是真美好還是只是空虛?而電影正是展現常俗定義中的好與不好的反差,才能擁有震撼人心的生命感動。
如果說,為了減少抽菸畫面影響小孩,衛福部乾脆直接限制成年人在成為父母之後,要強制禁絕其再吸菸,家中長輩親友全面禁菸。軍中當然全面禁菸,但凡吸菸者不得升校將官,避免役男受到影響。釜底抽薪的辦法,是全國禁菸,列為一級管制毒品,超商通路不得販售還不夠,香菸不得進口,菸酒公司禁止產制香菸…,少拿香菸增加國家稅收。
電影是有節情有故事的,故事即使虛構都要築基於真實,沒有電影導演會沒頭沒腦硬塞進抽菸畫面,《時尚女王香奈兒》女主角奧黛莉朵杜揣摩香奈兒叼菸,因為故事主角在真實生活中就是這樣的人,頂多換掉抽菸海報,沒人蠢到把這部電影列為限制級吧?經典名片《漢娜鄂蘭:真理無懼》,從海報到DVD封套就是漢娜鄂蘭叼根菸,叫哲學家評評理,二十一世紀的人類腦袋,怎麼愈活愈回去!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