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參加校外組織 吸菸風險高( 中央社 )
發佈日期: 2013-12-16
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青少年吸菸問題指出,參與校內社團比校外組織更可能會停止吸菸;父母監督高者,持續吸菸風險低。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進行「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CABLE)」的研究發現,「嘗試吸菸」學生自8年級時劇增,因此為探討不同層級社會結構與社會資本和台灣青少年從8至9年級吸菸改變關係。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10年內國中生吸菸率從2004年的6.6%增加到2010年的8.0%,高中職生吸菸率則持平,2005年是15.2%、2009年是14.8%。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近600萬人死於吸菸所致疾病。
研究員張新儀表示,研究對象是CABLE計畫第二世代在2005年時就讀8年級的學生,追蹤到9年級,共有1937名學生,男女各半。
張新儀指出,青少年吸菸行為模式及原因比成年人複雜,很少研究同時探討「社會結構(如家庭組成、學校與社區的結構特性)」與「社會資本(如人際關係、信任、團體活動參與)」和青少年吸菸行為的關係。
張新儀表示,研究分析家庭、學校及社區方面的影響。家庭方面,父母關心多的孩子,「持續吸菸」風險低。學校方面,青少年每天在學校時間近8小時,有參加校內社團者,「停止吸菸」機率較高。
不過,若同儕吸菸者,在家庭互動、父母支持與監督、學校依附等社會資本低之外,「開始吸菸」與「持續吸菸」的風險較高。
張新儀指出,鄰里關係、社區滿意度、社區活動參與等社會資本與青少年吸菸行為無關,可能是國中生對社區環境接觸還不深,而影響力不大。
張新儀表示,這次的研究發現與過去不同的是,參與校外社會組織者,「持續吸菸」風險較高,可能原因是學生在家與學校的行為受到較嚴格監督、校外組織可能因為有成人吸菸而提高學生持續吸菸風險。
張新儀說,青少年吸菸的防制策略,應針對不同吸菸狀態設計特殊的社會資本進行介入,研究成果已刊登在「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