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社交距離 ≠ 不要做運動
發佈日期: 2021-08-02
作者: 輔大醫院復健科陳思遠主任
運動有益健康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險,減少糖尿病、高血壓、大腸癌等的發生,協助控制體重,維持健康的骨骼、肌肉與關節,減少憂鬱及焦慮。近年來的研究一再證實,只要增加身體活動量或運動量,就對身體有益;當身體活動量或運動量愈大(包括運動強度、頻率、持續時間),則對身體的益處愈多。
由於新冠肺炎屬於可經由人與人接觸、飛沬、環境等媒介傳播的疾病,配戴口罩可以減少運動中新冠病毒的飛沫與可能的氣溶膠傳播風險。研究顯示,配戴醫療口罩或是N95口罩可能會限制了最大運動心肺耐力,然而也有研究證實,即使在長時間的中等強度運動過程,戴口罩與否並不會顯著改變運動中的各項運動生理反應參數。另外,有人擔心運動中戴口罩恐有二氧化碳蓄積再吸入,造成血液中高碳酸血症,也可能會造成血氧飽和度下降的缺氧現象,進而危害身體健康。不過,目前仍無研究證據支持上述推測。
然而台灣正值夏季,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運動,臉部水蒸氣與汗液會使口罩防護的時間縮短、口罩與臉部密合度變差,運動者因運動時的心跳上升、體溫增加、以及口罩在臉部接觸面的可能不適,也會造成戴口罩的意願與配合度下降。另外,戴口罩可能會造成臉部局部不適,研究顯示戴口罩時間越久,出現局部症狀的盛行率越高。常見症狀包括局部皮膚痤瘡(青春痘)、搔癢,以及壓痕相關的鼻部、耳部疼痛。若是具有敏感性皮膚、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患者等,搔癢症狀可能更為明顯。
國民健康署建議成人每週須達到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或是75分鐘的費力身體活動,兒童與青少年則應每天都應至少達到中度身體活動60分鐘(1小時)以上,每週累積420分鐘以上的身體活動量。根據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社交距離指引:在非特定人場所,室外的社交距離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從事各項運動或身體活動時,必須符合上述規範。因此,在此國內疫情警戒降級時,國人應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原則下,依疫情指揮中心規範,適時配戴口罩從事運動健身,以達到運動促進健康之目標。
作者:陳思遠醫師 (輔大醫院復健科主任、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常務監事、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