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ous

是「親子同室」,不是「母嬰同室」

發佈日期: 2021-09-27

收藏

作者: 台中慈濟醫院兒科李敏駿醫師


是「親子同室」,不是「母嬰同室」

  國民健康署以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愛嬰醫院」為藍圖,並依台灣醫療與母乳哺育專家建議做修改,從民國90年開始推動本土「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來推廣母乳哺育,讓國民的健康照護有一個最佳的起點。截至目前為止,全台共有157家經健康署認證合格的「母嬰親善醫療院所」,這些醫療院所的專業醫護人員,在孕產婦產前到產後,依據「成功哺餵母乳十大措施」來照顧母嬰,並協助與支持媽媽順利哺育母乳。

  「成功哺餵母乳十大措施」的第七措施是「實施24小時的親子同室」。產後讓媽媽與寶寶共處一室並非台灣獨創,這是全球有醫學證據支持的做法。藉由產後媽媽和寶寶不分離、共同相處的時間,母嬰可以有最好的依附互動。同時媽媽可以多多熟悉自己寶寶的各種生理特性,尤其是正確辨識寶寶想吃奶的表現,然後依照寶寶需求而給予回應式哺乳。媽媽不必來回往返嬰兒室與產後病房,隨時就可以親近自己的寶寶,有需求就可以哺乳,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裡,配合寶寶生理來做有效的休息。此外,藉著母嬰親密的接觸,媽媽身上正常的益菌菌叢能傳遞到寶寶身上,提升新生兒免疫保護力。這些都是「親子同室」的好處。

  雖然了解產後媽媽和寶寶共處是最好的做法,但是還是有很多媽媽在產後害怕甚至不想這麼做。時有像「放媽媽一馬吧,母嬰同室讓媽媽無法休息!」、「產後憂鬱,母嬰同室讓媽媽崩潰!」、或「母嬰同室壓力大,母嬰同室逼瘋媽媽!」等等聳動標題的新聞報導,讓許多媽媽望而卻步。事實上,身為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的專業醫護人員,我們也反對「母嬰同室」!因為我們也同樣不希望產後只有媽媽獨力面對寶寶、照顧寶寶、哺餵寶寶,所有的育兒擔子都由媽媽承擔,真的是很辛苦也太沉重。生產過後的媽媽需要適當休息,如果產後單憑媽媽自己一人來照顧與餵養寶寶,當然是又累又辛苦。所以我們不要做「母嬰同室」,而是要「親子同室」!一家人共同參與母嬰陪伴與支持照顧,才能讓媽媽得到適當喘息機會,並有餘裕來哺餵母乳。

  親子同室的角色除了母親與嬰兒,其他家人也可以參與其中。舉例來說,爸爸可以幫媽媽按摩,讓媽媽身心放鬆,因為身心放鬆能促進泌乳激素與催產素分泌,進而讓媽媽產後泌乳順暢,哺乳就能順利進行。此外,餵養小孩是夫妻兩個人的事,爸爸也要分擔照顧寶寶的工作,例如:幫寶寶洗澡、換尿布,或是安撫寶寶、逗寶寶玩、一起親子共讀等等,讓媽媽在哺乳之外有時間休息。當然,爸爸在家裡的其他工作一樣也可以由阿媽阿公或其他家人來做。爸爸或家人的支持陪伴,做「哺乳神隊友」,就是媽媽哺育寶寶最好的後盾!

  每年八月的第一週是國際母乳週,今年(2021年)國際母乳週的主題是「保護哺乳,責任共擔」。不論是國家、社區、醫療機構等,都負有保護婦女哺餵嬰兒母乳的責任與使命。產婦和嬰兒的家人,當然更沒有置身事外的理由,所以在產後全家人一起「親子同室」吧,讓家人們對媽媽與寶寶最好的關懷,從這裡開始!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