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讀」啟動孩子的腦
發佈日期: 2022-09-30
作者: 馬偕兒童醫院 陳慧如醫師
您知道2歲時兒童的腦部發育已達成人的8成了嗎? 您知道孩子早期的生活經驗對孩子的腦部發育影響有多深遠嗎? 您知道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子互動方式將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成就嗎?
在門診,我遇到愈來愈多的家長因孩子的語言發展跟不上同年齡孩童而來就診。這群孩子普遍的特徵是「看起來很聰明,指令都聽得懂,只是還不會開口講話」。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自己會長大,很多能力自然就會了….。如果您也是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研究顯示,2歲時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到了4歲仍有4成多的孩子依然存在言語困難的問題1。而語言能力欠佳的孩子,日後出現情緒行為問題,學習困難的機會也大大的增加。
所以,讓孩子在早期的語言發展走在正確的時間點上是很重要的! 父母就是幫助孩子早期語言學習最重要的協助者! 而「親子共讀」就是父母協助啟動孩子腦部發展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親子互動方式!
如何親子共讀?
在門診常聽到家長說,「我的孩子不喜歡看書」或「書才翻開幾頁,小孩就跑走了」,孩子真的不喜歡看書嗎? 聽到這樣的答案,我通常會立刻拿起手邊的書講給孩子聽,這時在旁的父母就會發現他們口中不愛看書的小孩正津津有味地認真聽我說故事。
為何會這樣呢? 這通常是父母共讀的方式太乏味,或是只照著書本上的字念,缺乏跟孩子的互動,孩子覺得沒參與感,自然覺得無趣跑走了。所以,親子共讀強調的是「親子互動」以及由孩子來主導的「對話式共讀」模式。
快樂的親子互動可以促進更親密的親子關係,所以我們建議寶寶出生後,父母就可以常常跟寶寶說話,可以在餵奶時也可以在換尿布或洗澡時。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媒材,例如海報,報章雜誌上的圖片或廣告等,隨時指著圖片說話給寶寶聽。當寶寶有做出微笑或聲音回應時,立刻給予讚美,這樣就是最快樂的親子互動模式,也是啟發孩子閱讀習慣最好的開始。
當寶寶開始出現更多的聲音時,不妨開始跟寶寶玩模仿聲音的遊戲,不同的聲音會讓寶寶覺得更有趣,也可以讓寶寶嘗試不同動舌頭或嘴唇的遊戲,也是很有趣的互動方式。當寶寶開使出現牙牙學語時,父母則可以抱著孩子一起看圖片,並指著圖片說出圖片名稱或動作的形容,讓寶寶跟著模仿著說出來,或是讓寶寶試著指認圖卡。
2歲以上的孩子,基本上語言詞彙量通常已經累積到超過50個單字,這時建議父母用「開放性問句」問孩子問題,然後再順著孩子的問題繼續發問,當孩子有回應時,便立即給予鼓勵或回饋,這樣以孩子為主導的親子共讀模式即為「對話式共讀」。「對話式共讀」是幫助孩子語言及認知學習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親子共讀的時間愈久愈好嗎?
很多家長拿起繪本,就想要從頭唸到尾,所以當孩子無法聽故事到最後一頁時,家長就認為孩子不喜歡聽故事…? 其實不然,孩子的專注力是隨著年齡發展而漸漸成熟的,愈年幼的孩子專注力愈短, 1歲的寶寶專注力可能只有2-5分鐘,3歲的孩子可能也只有6-15分鐘,所以不要期待每個孩子都能坐著看書超過30分鐘或把一本書看完。
研究顯示,每天持之以恆地實施親子共讀,即使每次只有5-10分鐘,都可以漸漸的培養出孩子的共讀興趣喔! 所以,我們建議隨著孩子的興趣共讀,不要強迫孩子,固定時間、隨時隨地親子共讀,持之以恆就是最好的方式!
可以用點讀筆或有聲書來取代父母講故事嗎?
研究顯示,嬰幼兒對父母熟悉又溫柔的聲音較有反應,也能活化較多的寶寶腦部區域,對寶寶未來的社會語言溝通能力有更多正向的幫助2,這是機器的聲音所無法取代的。而且,我們強調「親子互動」及「對話式共讀」才是最好的親子共讀方式,而點讀筆或有聲書只能單向讓孩子聽故事內容,無法做到雙向親子互動的對話,這樣就失去親子共讀的真正意義了。
所以,我們建議有互動的親子共讀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點讀筆或有聲書只能是親子共讀的輔助工具而已,無法用來取代親子間的互動關係。因此不建議讓孩子自己使用點讀筆或有聲書,而是要家長共同陪伴參與互動使用才能達到真正親子共讀效果。
以下是親子共讀技巧的建議:
- 親子共讀年齡愈早愈好
- 做任何日常生活動作都可以說給寶寶聽
- 試著讓寶寶模仿父母的聲音
- 當寶寶發出聲音時,給他一個擁抱鼓勵
- 時間不侷限,不一定要把整本書唸完
- 可以看圖說故事或唱歌,不需照字念
- 讓5歲以上孩子自己練習翻書
- 2 歲以下的寶寶可以多利用韻文兒謠或遊戲
- 先看故事書封面,也可以讓較大孩子預測故事書內容
- 手指著字念,從上到下,從左到右
- 用父母的肢體語言或聲音讓故事內容更生動
- 讓3歲以上的孩子嘗試自己說故事給父母聽
- 從故事延伸到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經驗與孩子討論
- 從故事中問孩子問題,也鼓勵孩子問問題
- 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進行共讀的好時機,讓書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
放下手機,開始跟您的孩子「親子共讀」吧! 您將發現更多「親子共讀」的樂趣,您孩子的學習力也將因您而啟動喔!
參考資料:
- Dale PS, Price TS, Bishop DV, Plomin R. Outcomes of early language delay: I. Predicting persistent and transient language difficulties at 3 and 4 years. J Speech Lang Hear Res 2003;46:544-60.
- Abrams DA, Chen T, Odriozola P, Cheng KM, Baker AE, Padmanabhan A, et al. Neural circuits underlying mother’s voice perception predict soci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in childr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113:6295-300.
延伸閱讀:
1.國民健康署網站親子共讀專區 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3808
2.健康九九+網站兒童健康館 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