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介入提升病後生命品質 93家癌症醫院提供即時緩和療護 讓癌友活得更好
發佈日期: 2021-04-16
國際新趨勢 緩和療護不再僅限生命末期
台灣安寧療護給付包含安寧住院、安寧居家與安寧共照等服務,從住院到社區全面涵蓋,依最新108年資料顯示,癌症病人死亡前一年安寧涵蓋率已超過6成,顯示我國安寧療護的發展已達一定成效,然而民眾對於安寧療護的概念,大多仍停留在生命末期時才進行介入。實證醫學結果顯示,將安寧的概念翻轉成「即時緩和療護(Timely palliative care)」,也就是癌症進入晚期,即早啟動緩和療護的照護。透過「即時緩和療護」,可提早減緩晚期癌症病人身、心、靈及社會等問題的不適感,除了可以提高病人生活品質外,有時因病人有能力面對治療甚至可以延長存活。在良好的醫病溝通與關係下,讓病人與家屬瞭解疾病的進展與預後,確認病人的意願,建立務實的治療目標,可減少末期無效醫療,近年國際上已形成一個新的癌症照護趨勢。
70歲林先生被診斷為口咽癌第四期,因治療過程中持續有疼痛、疲憊、食慾差、失眠等問題,使其不僅無法如過去享受含飴弄孫,加上身心俱疲及對拖累家人的自責感,導致有停止治療的念頭,並中止了治療。腫瘤科醫師發現林先生的狀況後,立刻會診緩和醫療科與身心科醫師協助,藉由藥物、共照護理師、心理師、營養師與社工師等團隊提供服務,林先生的各項不舒服狀況逐漸改善,願意持續接受治療,居家調養時還能在家逗逗小孫子,重拾天倫之樂。
即時的介入,即時的關懷
過去大家都認為緩和醫療僅只在於生命末期減輕病人的疼痛與不適而已,其實緩和醫療有更積極的作法與功能,也就是在任何階段即時介入,讓病人了解自己狀況,透過介入緩和不適症狀後,重拾對生命的掌握。
107年起國民健康署於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基準中,首次將「癌症防治醫療機構應針對晚期癌症病人建立緩和醫療之照護標準與流程」列為基準,並以認證加分題引導癌症醫院發展及推動本土的作法,期待透過早期提供緩和照護的服務,提升我國癌症照護品質。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莊永毓理事長指出,透過國民健康署這幾年的推動,許多國內癌症醫院紛紛成立緩和醫療團隊,對於晚期癌症病人常承受身體及心靈的痛苦,與家人面對經濟或照顧壓力,更即時積極介入緩解病人身體、心靈的困擾,同時給予家屬支持。癌症治療團隊也經由與緩和團隊的合作,提供更佳的症狀控制,並了解病人與家屬對治療的期待,對於治療目標建立共識,促進良好醫病關係,從而減輕癌症治療團隊的壓力,提供癌友更好的照護。
延伸閱讀:
93家癌症醫院 推動癌友活得好,活得久
國民健康署賈淑麗代理署長表示,國民健康署透過補助全國93家癌症醫院品質提升的計畫(網址https://reurl.cc/3NW199 ),建立晚期癌症病人接受即時安寧緩和醫療的照護標準,包含啟動轉介緩和醫療之條件、轉介流程與照護服務內容等,透過包含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及靈性關懷師等組成的緩和照護團隊,鼓勵病人及家屬進行諮詢,讓癌友不僅能獲得最佳的診療品質,也能讓家人與照顧者得到全方面的支持,讓癌友活得有品質,存活得更久。
- 關懷友善社區推動模式手冊(社區場域) 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838
- 醫務社會工作癌症照顧領域實務工作手冊 https://health99.hpa.gov.tw/material/6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