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腸癌防治刻不容緩─從定期篩檢開始守護健康

發佈日期: 2025-09-15


作者: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胃腸肝膽科醫師/邱瀚模


大腸癌防治刻不容緩─從定期篩檢開始守護健康

       大腸癌是國人最常見且最具威脅性的癌症之一,曾連續多年位居臺灣癌症發生人數之首,對國民健康造成極大衝擊。根據過去的流行病學研究推估,若50歲以後未接受任何篩檢,終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高達7%至8%。這意味著,每13至14人中就有一人可能面臨大腸癌的威脅,堪稱中老年族群不可忽視的健康風險。

       令人慶幸的是,大腸癌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癌症。現代醫學證據已經明確指出,透過有效的篩檢策略,可以大幅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甚至發生率。篩檢不僅能在腫瘤尚未形成前,及早發現腺瘤性息肉並加以切除,防止其惡化成癌;即使已經罹患早期大腸癌,也能及時早期偵測診斷並施以適當治療,大幅提高治癒率。而即便罹患,早期大腸癌的非侵襲性治療選擇多樣,花費與身體負擔都比較小。

       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兩年一次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IT,是一項簡單、方便且非侵入性的篩檢工具。只需在家中自行收集糞便樣本,即可檢測腸道內是否有微量出血現象,進而篩出可能的腫瘤性病灶。此篩檢方法靈敏度與專一性兼備,能有效發現早期大腸癌或進階型腺瘤,是目前全球最廣泛推行的重要篩檢策略。根據過去臺灣大腸癌篩檢計畫2004年至2014年的結果顯示至少參加過一次篩檢的民眾,其大腸癌死亡率較未曾參加過者低35%,第二期至第四期大腸癌的發生率也低了29%。

       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及飲食西化,臺灣年輕族群罹患大腸癌的比例也正快速攀升。近年統計顯示,臺灣50歲以下大腸癌新診斷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令人憂心。為因應這一變化,國民健康署自2025年起,正式將大腸癌篩檢起始年齡由50歲下修至45歲,以利更早介入高風險族群,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除了年齡之外,若有一等親(父母或兄弟姊妹)罹患大腸癌的家族史,則屬於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這類民眾建議從40歲起即應直接接受大腸鏡篩檢,不需等到45歲或50歲,以更早主動掌握健康,防患於未然。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若您的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務必不要忽視,一定要儘速接受大腸鏡檢查作確診。根據國內外資料統計,每20位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中,就有1位確診大腸癌。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約有一半患者發現的是零期或第一期的大腸癌,這些早期癌症經過手術或內視鏡治療後,治癒率可高達95%以上。也就是說,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後早日接受大腸鏡檢查,能大大提高完全根治的機會,重回正常生活。因此,不論工作多忙碌、生活多緊湊,收到陽性通知後務必就醫安排大腸鏡檢查,千萬不可輕忽。

       在此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凡年滿45歲至74歲,且過去無大腸癌診斷者,皆可每兩年接受一次免費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若有一等親大腸癌家族史者,更應自40歲起主動安排大腸鏡檢查,以更積極的方式守護自身健康。

       健康從篩檢開始,行動從現在做起。千萬不要因為「沒有症狀」而掉以輕心,大腸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排便異常、血便、體重減輕等徵兆時,疾病往往已經在二期以上。切記早期癌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永遠是戰勝癌症的關鍵。

讓我們一起重視大腸癌篩檢──從45歲開始,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有家族史者,40歲起即應接受大腸鏡檢查,為自己與家人的幸福健康把關,守護美好人生!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