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年紀大了,血壓本來就會比較高,如果沒有什麼不舒服,就不用太在意?

發佈日期:2018-09-03

內容:
年紀大了,血壓本來就會比較高,一定要吃藥嗎?網路流傳的血壓計算公式,男性年齡加82或女性年齡加80即為正常的收縮壓,這種說法有根據嗎?

Previous
#慢性病 #三高 #慢性病防治 產生短網址

許多人常常會拿著血壓數字問醫師,我現在量到的血壓,在這個年紀算正常嗎?或是說年紀大了,血壓本來就會比較高,一定要吃藥嗎?網路流傳的血壓計算公式,男性年齡加82或女性年齡加80即為正常的收縮壓,這種說法有根據嗎?

年紀大了,血壓本來就會比較高,如果沒有什麼不舒服,就不用太在意嗎?3

 

要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血壓是什麼?

影響血壓高低的因素,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

  1. 心搏的輸出量:心臟收縮是血壓形成的根本動力,心臟的收縮力越強、心跳速度越快,輸出的血量就越高,對主動脈所施加的壓力也就越大。
  2. 循環血量的多寡:循環血流量越多,血管內的壓力越大。運動後血液積聚於肌肉組織,循環血量變少所以血壓稍微下降。體內的含鈉量越高,則水分將滯留於體內,也直接造成循環血流量的增加。
  3. 主動脈的彈性:主動脈的彈性越差,則收縮期的血壓越高。常見年長者因主動脈鈣化,造成收縮壓上升而舒張壓正常,稱為獨立性收縮期高血壓。
  4. 周邊血管的阻力:收縮期心臟所送出的血流,經由主動脈回彈後,在舒張期成為周邊血管的壓力來源。周邊血管藉由平滑肌的鬆緊來調控阻力,壓力搭配適當的阻力可以順應身體各器官的需求,提供合理的血流量。

 

調控血壓的機制主要透過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兩種方式:

  1. 自律神經的活性:頸動脈的壓力感受器可以偵測血壓變化,並透過自律神經的反射來調控血壓。交感神經的活性越高,會加快心跳、增強心臟的收縮力,同時也會提高周邊血管阻力,因此血壓也會上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則相反。

 

  1. 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RAAS)的活性:當腎臟血流量降低時,腎素便開始分泌並啟動RAAS的系統。透過血管張力素可造成周邊血管的收縮,而透過醛固酮可以增加腎小管對鈉離子的再吸收以提高循環血量,因此血壓也會上升。

 

有一種似是而非的看法認為,既然血壓的調控是為了提供適當的器官血流量,那麼血壓高代表的就是因為器官缺血,所以身體透過血管加壓試圖讓血流增加,如果使用降血壓藥反而會讓缺血更嚴重。這種說法並不正確。體內重要器官確實有自主調控血流量的機制,以大腦為例,在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簡稱MAP)50-150 mmHg之間大腦都可以維持一定的血流量。(平均動脈壓= 收縮壓*1/3 + 舒張壓*2/3)。然而自主調控要能順利運作,必須仰賴健康的血管內皮功能;而長期的高血壓,正是造成血管內皮功能失調的主要原因。

 

動脈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血管內皮功能失調就是動脈硬化的前奏曲。除了高血壓以外,高血糖、抽菸、高同半胱胺酸也是血管內皮功能失調的主要原因。失去功能的血管內皮容易被壞膽固醇(氧化變性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滲入到血管內層,引起發炎反應,並形成脂肪斑塊。最後,斑塊逐漸增大、鈣化造成血管狹窄,血流不足。如果不穩定的斑塊在血壓波動中出現破損,便會引發血栓反應導致急性心肌梗塞或腦中風。

 

2014年國際高血壓治療指引(JNC 8)曾經認為,對於60歲以上的族群,血壓控制目標只要在150/90 mmHg即可。隨著年齡增加,主動脈的彈性降低,收縮壓會明顯高於舒張壓。此外,在長期高血壓的狀況之下,大腦的自主調控血流機制也會順應改變,將血壓值設定到較高的範圍。如果血壓突然降太多,可能會有頭暈甚至昏厥的腦血流不足現象。因此針對年長者的高血壓,最好放慢節奏,在一定的時間內逐漸降到理想值就好。

 

然而2017年美國心臟科學會卻進一步將高血壓的建議診斷標準下修,收縮壓超過130或是舒張壓超過80 mmHg就算是高血壓。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如果將血壓控制的目標降到越低,長期的心血管疾病預防效果也越好。一項針對老年族群的研究 (SPRINT)也顯示,更積極地將收縮壓控制在120 mmHg比傳統控制在140 mmHg,能夠降低更多的心血管疾病及整體死亡率。但無可避免地也會增加低血壓、暈厥、電解質不平衡、甚至急性腎衰竭的風險。

 

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血壓的控制目標必須要考慮到個人化,針對高風險族群,包括已經有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應該盡量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一般族群不論年齡,控制目標則為140/90mmHg。年長者雖然可以從積極控制血壓得到好處,但也必須注意循序漸進,並配合居家自我監測。高齡患者尤其常見多重用藥的現象,在使用任何藥物之前,都應該與醫師討論目前的其他用藥,避免造成低血壓、暈厥或跌倒等危險。

 

建議高血壓患者牢記自主管理3C:

1、Check規律測量:高血壓會者應每日固定時段測量血壓變化。

2、Change改變習慣:飲食調整為3少2多即少油脂、少調味品、少加工食品、多高纖、多蔬果;要戒菸、控制體重(維持身體質量指數在BMI18.5至24,腰圍男性小於90公分;女性小於80公分)與節制飲酒。

3、Control控制血壓:高血壓患者應遵循醫囑規律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

 

總而言之,年長者仍然能夠從積極控制血壓得到好處,目前台灣的高血壓治療指引也沒有改變高齡族群的血壓控制目標。甚至也有研究指出,對於年齡大於五十歲以上的人而言,收縮壓偏高(>140 mmHg)是遠比舒張壓升高更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這也突顯了對於『獨立性收縮期高血壓』患者加以早期治療的重要性。高血壓本來就是無聲無息的健康殺手,如果要等到有不舒服才就醫,表示已經造成高血壓的器官病變,這時再來積極保健,只能達到延緩併發症或器官衰竭的目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得到最理想的健康狀態。

 

【更多高血壓銀髮族日常飲食及運動建議的相關資訊】

高血壓防治學習手冊

新北四季好食材-銀髮族高血壓食譜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