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ous

電子煙、加熱菸無助戒菸!搞懂新興菸品真面目(大家健康雜誌)

發佈日期: 2020-05-12


  傳統紙菸吸菸率有下降趨勢,但近年市占率激增的新興菸品,已成為健康的新危害。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最新調查發現,截至2020年2月18日,電子煙已造成全美50個州,至少2,807人因肺損傷而住院,68人死亡。這一支支造型酷炫、吸食還有糖果、薄荷、珍奶味的新興菸品,是「包著糖衣的毒藥」,有高劑量的尼古丁,更容易成癮,會傷害腦部發育、無法戒菸,還有爆炸與致癌等風險…… 2019年6月在威斯康辛、伊利諾及明尼蘇達3州相繼發生多起青少年出現嚴重肺部疾病的案件,並且出現了死亡案例,患者的共同點是都有使用電子煙。電子煙何以成為新生代青少年的健康殺手?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郭斐然表示,網路上充斥著的錯誤資訊是一大關鍵。

  台灣推動菸害防制36年,各項相關法規也陸續出爐,包括:增加菸捐與菸稅、擴大無菸環境、限制菸品廣告促銷與贊助、增加菸品標示警示圖文、規範菸品的陳列展示,同時善用菸稅捐推動醫療戒治相關健康措施,成效也直接反應在數字上。成人吸菸率在十年內(2009~2019年)從20%下降到13%,降幅達三成五;青少年部分,國中生從7.8%降到2.8%;而高中生則由14.8%降到8%。

  雖然傳統紙菸的吸菸率有下降趨勢,但近年市占率開始激增的新興菸品,已成為國人健康的新危害。根據數據,美國高中生電子煙的使用率,2011年僅1.5%,但2018年竟達21%,2019年更暴增至27.5%。

  我國在2018年進行的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發現,國中、高中職學生電子煙吸食率分別為1.9%與3.4%,推估有超過3.8萬青少年正使用電子煙。顯見這些造型時尚、香味撲鼻,又與科技、電子產品結合的新型菸品,正透過各種管道吸引年輕族群使用。然而,在光鮮亮麗的宣傳廣告背後,煙商隱瞞的是電子煙通常含有更高劑量的尼古丁,更容易成癮、會傷害腦部發育、無法戒菸,還有爆炸與致癌等風險。

  郭斐然醫師表示,網路上資訊混雜,菸商在行銷時又刻意只宣傳電子煙和加熱菸危害物質較少、新潮的一面,故意不提其可能造成上癮和致癌等風險,年輕學子還在成長階段、心智不夠成熟,容易受廣告和同儕的影響,在引誘下使用電子煙,因此對於青少年的危害極大。

 

  電子煙的煙霧不是水蒸氣 8成以上含尼古丁、致癌物 新興菸品可分為「加熱菸」和「電子煙」兩種,和傳統紙菸不同之處在於產生煙霧的原理不同。傳統紙菸透過直接燃燒菸草產生煙霧,電子煙則是利用電子設備將菸油加熱霧化後吸取,而加熱菸是透過電子加熱器來加熱菸草。

 

  其實,「加熱菸」和「傳統紙菸」由於原料含有菸草成分,因此會產生焦油;而在成癮性、二手菸和致癌物方面,則是三者皆有。

 

  常見的謬誤宣傳法是宣稱電子煙的煙霧只有水蒸氣,沒有有害物。事實上,化學煙霧「並非水蒸氣」,是揮發性的化學物質。根據2018年歐盟的研究,在菸油中測出171種化學物質,其中41種有危害,僅用「蒸氣」形容,有誤導大眾之嫌。

 

  另外,電子煙雖然沒有傳統菸臭味,但是以甘油、丙二醇等化學物質為基底加熱後產生的煙油,其中仍含有許多致癌物。目前網路上大部分資訊、甚至連維基百科上都指稱電子煙是「尼古丁的替代品」。對此,郭斐然醫師強烈的指斥這種說法毫無論據,「大部分的電子煙都含有尼古丁,這是主要的成癮物質。」同時他還拿出食品藥物管理署清查的數據,2018年檢測的1,102件電子菸油中有8成以上含有尼古丁;而2019年某次在台中、桃園的業者倉庫查扣到的8,115瓶菸油中,全數含有尼古丁。

 

  「癮型」的致命殺手——尼古丁 2小時不抽菸,就令人焦慮不安 尼古丁為何對人體危害如此大?原因在於「成癮性」,癮君子只要1、2小時不抽菸,就會焦慮、坐立不安、精神不集中,生產力下降。尼古丁會讓腦部製造多巴胺,使人產生虛假的愉悅感、放鬆並且降低焦慮,讓人開始依賴使用。長期刺激中樞神經接受器,會導致其敏感度下降,之後就必須用更高的尼古丁濃度才能產生滿足感,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產生心肌梗塞、腦中風、尼古丁中毒等危害 電子煙商深知尼古丁成癮不易戒除,便宣傳不用戒除成癮,只要使用電子煙,身體危害就可減少,用戒紙菸不戒尼古丁的歪理,誤導吸菸族群。雖然許多業者指稱電子煙不含尼古丁,但郭斐然認為,尼古丁是讓吸菸者持續使用電子煙的關鍵,理論上,大部分產品應該都有添加。「含有尼古丁的電子煙違反藥事法,若被查緝,面臨的刑責很重,因此菸商不敢明目張膽的拿出來賣,但實際上沒有尼古丁的電子煙,仍有心理成癮及社會成癮的傷害。」

  目前市售的電子煙分為添加和不添加尼古丁兩種,然而,就算無添加尼古丁,還是有其他危害物質。

  韓國官方在市售的煙油中,檢測出「亞硝胺」,這是汽車防凍劑的主要成分,有致癌性,與肺部、胰臟、食道、口腔等器官的癌症有關,其中含有的物質NNK、NNN都被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確定可導致癌症。

  而另一種電子菸的常見物質「甲醛」,則被國際癌症研究署認為,有足夠的證據會導致鼻咽癌,有強烈、但非充分的證據會導致血癌,同時還會對眼、鼻、耳等器官造成刺激,引發氣管炎和肺炎。日本發表的研究指出,電子煙在高溫或高伏特電壓下,會產生大量的甲醛,濃度甚至可能會超過傳統紙菸的10倍以上。因此,外傳「抽不含尼古丁的電子煙」就不傷身,是「全然錯誤」的說法。

  郭斐然醫師也呼籲民眾,要懂得吸收正確資訊,才能遠離菸害,他表示因為業者積極推廣傳播,現在各大網站充斥著誤導與錯誤的訊息,他只推薦大家上董氏基金會的「華文戒菸網」和國民健康署的「健康九九」網站查詢相關的資訊。

  電子煙及加熱菸都會產生二手菸 車內抽電子煙,PM2.5比紫爆濃度高 許多人接觸電子煙,是因為網路資訊或同儕推薦電子煙對身體危害較小,且可幫助戒菸。然而,郭斐然否定這樣的說法。他指出,依據美國研究,電子菸使用者中,約70%無法停止使用傳統菸品,容易成為雙重使用者(dual user),變成同時受到兩種不同菸品有害物質的傷害。這些人尿液中檢測出的尼古丁代謝物、亞硝酸、重金屬、多環芳香烴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含量,皆高於單一菸品使用者,反而對健康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