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ous

平時監測,變時啟動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用科技數據守護臺灣

發佈日期: 2020-06-16


作者: 衛福季刊

平時監測,變時啟動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用科技數據守護臺灣

SARS後建置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統籌防疫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SARS防疫期間,資訊交換、人員調度與決策執行等平行、垂直整合都相當受限,為了讓這一切更加效率化,國家衛生指揮中心應運而生。她解釋道,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依疫情及災變需求可設立三種中心,包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生物病原災害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及「反生物恐怖攻擊指揮中心」,做為特殊時期結合各部會、中央及地方的作戰指揮基地,國家衛生指揮中心是仿照美國衛生部指揮中心(Secretary's Operation Center,SOC)的概念,結合決策所需的軟硬體、空間及相關設施,加上規劃有彈性啟動人員進駐之行政支援機制,讓指揮中心保有平時監測疫情、輿情及進行風險評估;變時立即啟動的戰鬥力。劉定萍強調,國家衛生指揮中心的運作不敢說是全世界最好,但也是名列前茅,包括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多國都曾到臺灣考察,參考臺灣國家衛生指揮中心設置的經驗和制度。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平時」由疾管署疫情中心負責管理,監測國內外疫情及輿情並評估風險,「變時」則由相關部會派員進駐支援,藉指揮體系扁平化,讓訊息流的下達、串接更有綜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至今計開設九次,其他兩類中心尚未有開設紀錄,一般民眾只有在像是這次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的疫病時,才會特別感受到國家衛生指揮中心的功能,事實上承平時期國家衛生指揮中心就在默默守護臺灣國人健康,該中心每日早上均召開疫情監控討論會,透過視訊與疾管署六區管制中心,討論國內外疫情及媒體輿情資訊,根據第一線疫調回饋訊息及流病分析結果檢討相關的現行政策以便做出專業判斷;每週一則召開例行的疫情防治週報,並與22縣市政府衛生局視訊連線,提供最近一週最重要的傳染病疫情研析,以利即時調整第一線防治措施。
>
平時就相當忙碌,變時的業務更加繁重,今(2020)年一月開設「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舉凡監測最新國內外疫情作為應變政策的決策參考,統籌與整合防疫所有相關資源與人力,甚至包括發布新聞稿、製作衛教素材、徵用傳播媒體、入出國境管制、居家檢疫、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聯繫、運輸工具或防疫物資徵用等等繁瑣的項目都是他們的任務。

各項數據資料蒐羅 成決策重要參考
在收集疫情資訊的部分,臺灣與中國大陸及其他國家均有官方的聯繫對口,劉定萍指出,除了向對方查證疫情外,我方也會蒐集微博、Twitter等社群媒體平臺訊息,只要是公開的內容,就會設定人工智慧的關鍵字撈取、爬文監測,即便是電視上的跑馬燈、快訊等等非文字類的內容,也能以人工智慧辨識的方式監測,外界或許看到國家衛生指揮中心整體設施相當有科技感,但劉定萍認為最關鍵的是背後的決策支援系統及相關專業人員。

在戰情中心,指揮中心及各部會幕僚人員能夠獲得即時的疫情數據,提升決策的準確性。
劉定萍解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是一個指揮架構,決策仰賴科學實證和數據,指揮中心裡的資料、報表都是自動化即時產出,其核心部分是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從基層診所上至醫學中心都能至通報系統自動傳送或登打傳染病個案資料,包括流感併發重症、腸病毒併發重症或近期的武漢肺炎等73種通報疾病項目。除此之外,透過「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Real-time Outbreak and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RODS),與全國約180家責任醫院連線,將急診就診之疾病診斷碼等資料即時、自動傳送至疾管署(已達全國總急診量的95%以上),透過倉儲系統資料自動清理與轉置排程,與R系統自動分析與報表產製功能,可進一步早期且快速地分析各類疾病或症候群的異常情形,不僅不需要人工填表,有關監測的標的,倘若想要監測特定傳染病或狀況(如流感、氣候變遷造成健康危害),即可經由設計相關診斷碼(如類流感症狀、熱浪可能造成的中暑等)的組合,快速產製相關監測圖表;而門診、住院的部分,指揮中心則與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以下簡稱健保署)合作,由健保署提供依照國家衛生指揮中心設定條件所處理的次級資料,每天更新前二天的資料,不同於研究用途的健保資料往往延遲一年以上,目前全國門、住診資料已能提供指揮中心非常即時而具參考價值的資訊。

系統整合資訊公開 你我都能掌握現況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除了有法定傳染病、急診、門診、住診資料之外,也蒐集各大醫學中心實驗室的相關資訊,劉定萍表示,有些還沒有列為法定傳染病,但對國人具潛在危害的傳染病,也是須要密切監視,由於民眾不管於急診或門、住診就診後都只是醫師開出的診斷碼,因缺少檢驗診斷資料下,很難了解真正流行病原體,過去只能透過合約實驗室病毒監測網,或請定點醫師採檢病患檢體,才能得到確診資料、病毒型別及是否符合疫苗的病毒株選株,但在採檢數部分,仍存在不足以具有代表性等問題,後來想到了各大醫學中心的實驗室都有完善檢驗資料,為防疫好夥伴,因此從2014年起透過介接各醫院系統的方式,設定好欲偵測的病原體,每天即可自動收集到寶貴的檢驗資料,目前全國共計66家醫院參與介接,其中醫學中心全數加入,估算已可掌握約全國7成左右的檢驗量,劉定萍欣慰地說「雖然當初建立很辛苦,但是建立完之後很有用」,國家衛生指揮中心在建置系統時,僅提供醫院系統介接或是程式改造之經費,但後續資料傳送品質維護全都是由院方義務執行,因此也特別感謝各大醫院的實驗室及資訊室的工作人員。

目前有許多國家,如日本、韓國等,都很羨慕臺灣能有如此強大的疫情監視系統,而這些監測資料也都公開於疾管署網站,任何人都可以到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查看臺灣的傳染病資訊,劉定萍說明,因為很多單位、醫療院所擁有強烈的信念願意協助政府執行傳染病監測,因此也應該將監測資料分享給大眾及執行防疫之第一線公衛或醫護人員參考。
此外,疾管署也有把相關的開放資料釋出,如: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的資料格式,就能讓民眾加以運用,過去曾有網路高手將登革熱的公開資料進行分析,進而幫助防疫,透過開放資料加值,讓資料更有價值,衛教傳播的效率也更好。

汲取經驗 持續強化臺灣防疫能量
當年SARS疫情時擔任疾管局科長的劉定萍,講起17年來臺灣防疫的反差,由於SARS在臺灣留下很多印記,也讓今天的臺灣社會大眾對防疫的警覺和配合度提高,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已經成為日常。當年SARS疫情,歐美國家或多或少對亞洲帶有歧視眼光,認為SARS是亞洲國家的疾病,但後續包括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MERS-CoV)、茲卡病毒感染症(Zika virus infection)等傳染病,在國際間均有出現病例,顯見疾病傳播是無國界的,我國在防治這些傳染病上不斷累積經驗,這次武漢肺炎的防疫上,可見到有長足的進步,此外,觀察各國在面對武漢肺炎的處理應對方式,也讓我國在防疫上再次學習並省思。

從SARS走到武漢肺炎,劉定萍表示她在教學時,發現年輕學生根本不知道SARS曾經對臺灣造成的影響,但新興傳染病每過一段時間就會來襲,衝擊人類健康,可見經驗傳承非常重要。要避免歷史重演最好的方式,就是從政府官員、醫療院所的醫護人員,乃至一般民眾,都能了解防疫的重要性,落實良好衛生習慣,一起為防疫奮戰。

 


*了解更多*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