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您滿滿的正能量!慈悲關懷社區 讓衰弱長者、失智者、重症末期病人及家屬互相疼惜
發佈日期: 2019-08-05
近年來國際上吹起慈悲關懷社區發展的溫暖風,國民健康署以健康城市為基礎,加入台灣人的固有文化,從社區健康促進到慈悲關懷,與民間團體攜手打造溫暖的社區。這個推動起源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城市,從讓民眾主動關心自己的社區健康,建立社區自主照護健康營造,進展到帶領社區民眾互相關懷生命末期的需要,尊嚴地面對疾病與死亡。
68歲的陳奶奶乳癌第四期,雖還能自理生活,但出門買菜不如既往容易,一樣的菜量已提不動,也常想找人陪伴、說說話,但孩子們白天工作,無法照顧她;因此鄰居們紛紛自主幫忙陳奶奶,去市場時會多帶一份菜,去公園運動時也帶著陳奶奶一起,雖然她無法一起運動,但能到戶外走走與左鄰右舍寒暄,就能讓她感受到社區互助的溫暖。大家的小小貼心,對被幫助者來說是大大的溫暖,即便只是換電燈泡或買瓶牛奶,都可幫助他們降低焦慮,提升生活品質。
邀請國際實務推動者至台灣分享交流
「慈悲關懷城市/社區」(Compassionate Cities/Communities)由英國布拉福德大學社會學教授卡拉漢(Allan Kellehear)所提出,他注意到生命末期照護及面臨喪親將是新的公共衛生問題,可透過街坊鄰居相互支持,以彌補人口快速老化和民眾從急性醫療到社區照護的不足。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於106年邀請卡拉漢教授來台演講,引進國際大師及實務領導者陸續來台分享交流,並引導國內醫療機構、社區與民間團體開始推動慈悲關懷社區;近日再邀請加拿大Pallium Canada組織慈悲關懷社區全國總領袖邦妮湯普金(Bonnie Tompkins)到台灣,分別於台南、花蓮和台北等地進行實務工作坊,與國內各推動社區團體、縣市衛生局所交流。
發現社區民眾天分 開展慈悲關懷社區
邦妮湯普金分享她對慈悲關懷城市/社區的熱情,當時她就讀公共衛生學系,因先生罹患癌症,鄰居經常來送食物及果汁關心他們,當時她的先生希望她不要放棄學業,她憑藉著鄰里間自發性的互相幫忙,兼顧學業並陪伴先生經歷癌症治療、末期到往生的歷程,通過社區的協助才讓她渡過生命最困難的時期。因為有這樣的經驗,讓邦妮興起結合社區居民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的念頭,也因此成為加拿大推動慈悲關懷社區的總領導。
邦妮表示,推動慈悲關懷城市/社區是以社區內既有資源為出發點,強調「不要看社區缺少什麼,而是看社區擁有什麼,社區的每個人都能給予他人幫助」,協助住民發現天分提供他人需要的幫助,例如,我喜歡寵物,那我可以在鄰居出遠門時主動幫忙照顧鄰居的寵物。她強調這種能力在人類早期的社會,是很稀鬆平常的人際互動,但因高度都市化,人們失去農業社會互相幫忙的人情味,慈悲關懷社區是舊瓶新裝的在地人互助文化復興運動。
上下攻略 開發社區無限潛能
王英偉署長指出,國民健康署近3年參考國外成功經驗,並結合國內已有的社區動能,推動由政府支助醫衛機構與民間團體由上而下的運動,也同時鼓勵原民社區與宗教等民間團體下而上的關懷社區運動,這是一種以社區資產為導向的社區發展模式,結合社區內外資源,建構互相支持的照護系統。當鄰里間面臨重大生活問題,例如家中有重大傷病或末期病患、失能或失智及高齡長者,關懷社區網絡能讓病人與家屬安心獨立、自主的生活,目前國健署已輔導台灣126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及20個民間團體推動慈悲關懷社區。
相互扶助 共許一個有人情味的鄰里
王英偉署長表示,整個關懷城市/社區的架構,建立在以衰弱者/病人為主體,形成一圈又一圈向外擴散的支持體系,最終整個社區的支持網絡都可互相給予支持,讓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做一個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相互提攜友愛,打造一個有溫度的環境,再造「厝邊頭尾互相疼惜」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