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ous

「咳痰悶喘」超過2週要小心!醫師:預防「肺阻塞」一定要避免這件事 (信傳媒)

發佈日期: 2018-12-26


強烈東北季風來襲,昨(12)日清晨淡水地區創最低溫下探14度,其他地區也僅16至19度;據氣象局指出,要到15日白天東北季風才會減弱,但16日又有另一波東北季風報到。

肺阻塞,即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種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常好發於清晨及天冷早晚溫差大時,也是最常見的老年呼吸道疾病,一到冬天肺阻塞患者病情更會加重。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約300萬人死於肺阻塞,約全球死亡人數6%,在2016已占全球死因第三位,是最嚴重的慢性疾病之一。天冷溫差大時要如何預防肺阻塞?哪些事情要避免?

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民國97年至106年,每年約有5千人因肺阻塞死亡,106年更高達6,260人死於肺阻塞,為我國十大死因排名第7位。肺阻塞患者大多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和喘息,症狀很類似氣喘,由於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很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疾病。

「咳痰悶喘」超過2週要小心!預防肺阻塞避免1件事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林孟志表示,調查顯示台灣40歲以上患有中重度肺阻塞患者約5.4%、約64萬人,但實際接受治療者卻只有24萬人。進一步分析肺阻塞常見症狀為咳嗽、氣喘、胸悶、有痰,常被患者誤認作感冒症狀,而延遲就醫,「高危險族群如果出現這4症狀持續超過2週以上,應該及早就醫做肺功能檢測。」

資深藝人孫越,今年5月因敗血性休克併發呼吸衰竭,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於台大醫院辭世,其實當了近40年老菸槍的他,即便後來戒菸,晚年仍深受慢性肺阻塞肺病所苦,讓他感慨「戒菸戒得太晚」。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近9成肺阻塞患者都是因「吸菸」所引起,「被診斷為肺阻塞患者中,卻仍有4成還在吸菸!」研究也發現,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是非吸菸者的6.3倍,且每日菸量越高者罹患肺阻塞的死亡率也越高,王英偉呼籲,戒菸及遠離二手菸、三手菸是預防及治療肺阻塞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如何辨別只是一般氣喘,還是肺阻塞?

氣喘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影響全球超過3億人口,同時也是國人好發的呼吸道疾病,根據2013年國健署調查發現,有5.1%的國人過去曾經被醫師診斷有氣喘。國外研究顯示,若溫度差異達攝氏7度以上,很容易就誘發氣喘、過敏發作。

那要如何辨別只是一般氣喘,還是已經可能是肺阻塞了呢?

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一般胸腔科主治醫師趙恒勝,接受《信傳媒》電話專訪表示,「以傳統來講,最主要是看年齡,肺阻塞的患者大多出現在45歲以上,而許多氣喘患者小時候就開始有,再來則是看是否有長期抽菸習慣。」

肺阻塞與氣喘兩者都是呼吸道慢性炎症,雖然兩種疾病的呼吸道發炎細胞與細胞激素(cytokine)或介白素(interleukin, IL)表現不同,但由於初期症狀類似,因此容易造成診斷上混淆。氣喘與肺阻塞重疊症候群(ACOS)患者,則具有合併氣喘與肺阻塞的相關表徵與症狀。

除了抽菸,還有哪些危險因子會導致肺阻塞?

趙恒勝表示,「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還是抽菸,其他像是暴露的環境、長期吸入燒木材等有害氣體,也容易導致肺阻塞。」不過趙恒勝也提到,他認為PM2.5目前尚未有明顯證據認為一定會導致肺阻塞,「因為PM2.5是從2010年後才開始大量暴露,時間不夠長、還無法觀察和肺阻塞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像是菸齡超過20或25年的老菸槍,就有很大的危險因子導致肺阻塞。」

冬天如何預防「肺阻塞」急性發作?

今年國健署推出「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個案早期介入模式發展計畫」,主要任務首重肺阻塞高危險群早期確診,將學會開發COPD-PS問卷結合各層級醫療院所,評估肺阻塞高風險族群,針對異常者轉介肺功能確診,以提高肺阻塞確診率。

趙恒勝也提到,有肺阻塞的患者得到肺炎的機率比其他人要高,這些患者一定要有自覺,特別是冬天應做到以下3件事預防肺阻塞急性發作:

1.施打流感疫苗

2.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物及定期回診調整治療情形,切勿自行停藥

3.減少進出「密閉」的公共空間

這段時間台灣亦有許多像是馬拉松等運動賽事,國健署也提醒民眾要注意保暖、運動前充分暖身,王英偉表示,「大部分的氣喘患者都能從事體育活動,但有嚴重過敏型氣喘患者,平日須做好控制、運動前應充分暖身,也要避免在空氣污染嚴重時段從事過激烈運動,可選擇較為緩和的運動,如游泳、騎腳踏車等。」

他也提醒民眾,早晚氣溫變化大,隨身攜帶小外套、絲巾或圍巾,外出時要戴口罩可避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以及因氣溫差大吸入到乾冷空氣,導致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