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ous

台東泰源部落營造經驗 上主中悅的老人照護模式

發佈日期: 2015-08-07


作者: 台東聖母醫院執行長 陳世賢

台東泰源部落營造經驗 上主中悅的老人照護模式

說真格的,照顧老人不是新議題,古今中外每個家庭每個社會都要面對,但在人口老化、生育率驟降,生活形態快速改變的台灣社會,老人照護變得非常迫切。相關的理論和實例很多,形態也不斷在調整,以期求得最佳的照顧模式。好或不好,很難說。比如,日本多年前曾在郊區興建大型老人照護機構,讓在城市裡打拚的年輕人無後顧之憂,也可以利用假日來探訪親人。後來發現老人家活得愈來愈不快樂,家人探訪的次數也愈來愈少,老人家死亡率逐年攀升。現在的日本已不再迷信大型的照顧系統,開始朝小型的、在地化社區老人照顧發展。然而,設備、規模和地點是考量的重點嗎?我舉幾個自己的切身經驗給大家參考。

長者活得有尊嚴  自主自立有活力
我的阿姨行動不便,但因家人必須工作,又請不起看護,只得將她安置在臨近有照護員的安養中心。儘管阿姨心中明白這是家裡所能提供的最好照顧方式了,但當她每次和我的母親講電話時就一直哭,她說安養中心裡都是老人和生病的人,味道很臭,死氣沈沈,即使健康的人待久了一定會生病。果然,她的精神狀況愈來愈渙散,不久便痴呆了,迅速老化、離世。試想,老人安養中心是老人家想要去的地方嗎?那裡的「活力」夠嗎?
父親罹癌後,我辭去工作在家中照顧。不過,父親凡事都需要有人協助,有一天,他跟我說希望早一點死,他不想變成家人的負累。是呀,這應該是許多長輩的心聲吧!可是有幾個人關心到老人家的「尊嚴」呢?更現實的就是「錢」了!沒有錢,老人家如何「自主」?記得我也曾參觀過北部某醫院附設的高級老人社區,有獨門獨戶的住宅也有公寓型華廈,環境優美,公共設施齊備,甚至有定期的醫療照護,可謂相當理想,不過每個月大概要繳6萬元租金。嚇死我了!台灣90%以上的人根本沒有條件變老!

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著從「5W」來分析老人照護
What?照顧老人的目的是延續生命長度,還是活出生命厚度?身心靈的健康,年輕人懂得老人家的需要嗎?
Where?在地老化當然最好囉!畢竟老人家有習慣的活動空間和友人,串門子是很重要的社交活動。
When?最好是24小時全天候照顧。
Who?誰照顧誰?老人一定是負擔嗎?法國諺語說:「但願少年有知,但願老者能為。」大多數的老人家擁有年輕人所欠缺的智慧與經驗,比如郭台銘和張忠謀等。然而,現在的做法似乎都忽略了老人家無可取代的生命寶藏,包括文化的傳承。
How?怎麼做?老人家在意的不見得是硬體設施要多好,他們需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心關懷──也就是愛與信任。愛,假不來,老人家一眼就看穿。信任,更是需要時間和歷經考驗才建立得起來。有些機構向政府申請經費,有錢就做老人社區營造,沒有錢就什麼都不做,彼此的感情與信任就這樣點點滴滴地流失。他們忘了關鍵在於「人」呀!

日前,天主教花蓮教區在台東泰源天主堂,舉行了一場運用當地教會組織發展在地化長期照護的座談,現場擠滿了來自各地的神職人員及教友們,大家都想聽聽台東聖母醫院如何和堂區合作,開創出「自主、有尊嚴、有活力的老人照護」模式。畢竟天主教會是最有愛的信仰團體,而且老人家也蠻多的。
花蓮教區黃兆明主教笑說:「再過幾年,我也是需要照顧的老人了,所以我們現在要趕快做。」

照護從吃開始做  尊重文化不強求
台東是窮鄉僻壤,面積佔全台灣的10分之一,人口卻只有百分之一,境內有三多:老人、小孩和狗。小朋友在學校至少還有老師照顧,但是獨居的老人整天除了守在電視機前面,彷彿生命只剩下「等待」。等待什麼呢?等死嗎?有何幸福可言?於是聖母醫院從居家照護開始,「別人不去的,我們去。病人來不了醫院,我們去病人家」,一直做到院內成立「老人日間照顧中心」,並擴大「老人送餐」範圍以服務院外老人。自2009年起,開始利用當地教會的現有空間改建為部落健康廚房、成立健康活力站及家庭托顧據點……等。

不過,一開始並沒有想像中順利,畢竟老人家被「騙」多了。曾有某社福單位承諾在部落做送餐服務,他們向政府申請了經費,卻只願意提供最低限額的6個便當。當地需求當然不止於此,但是他們就是不願意多做。老人家怎麼可能看不懂?後來沒有了補助,這個單位就不再來了。還有個部落天主堂的場地,經過評估很適合做日間照顧中心。於是,聖母醫院便主動提供協助,邀請堂區傳協會召開會議討論合作事宜,剛開始神父及傳協會都同意,後來聖母醫院申請了公部門的經費,要展開場地整修工程,沒想到此時部落還是不安心,怕教堂土地因此被聖母醫院占領,竟然決議是「拒絕」,他們說還要再考慮看看。要將已經申請的款項退回,是件相當麻煩的事,但是台東聖母醫院陳良娟院長說:「尊重是很重要,一定不能強力介入。要記得,不是我們去幫部落做什麼?而是部落希望我們做什麼。」堂區有老人照護的需求,但是缺乏專業和人力。而台東聖母醫院有專業也有意願,但是欠缺場地(台東幅員太廣闊了),至於經費和人力,都是亟待克服的難題。然而,有愛終能克服一切!以下以台東泰源部落的成功運作經驗與大家分享。

泰源健康活力站  新老人顧舊老人
泰源部落(A'lapawan)位於台東縣東河鄉的盆地內,以農業生活為主,原住民人口數佔社區人口54%,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300-400人。老年人口比例約佔40%,其中又約有20%的老人處於獨居狀態。2012年的8月聖母升天節前夕,黃主教得知泰源部落的老人有強烈需求,且泰源天主堂教友們也希望能邀請台東聖母醫院協助,有系統的規劃老人照顧的服務;台東聖母醫院在沒有政府的奧援下,決定先成立初級照護的健康活力站,由堂區提供場地,工程部分包括木工、水泥、水電,全部由當地人共同討論、決定,再一起合力完成。(畢竟很多原住民平常都在做臨時工,這些工作他們樣樣都會,肥水何必落入外人田,對不?)

良娟笑說:「大概多花了3倍的時間吧,但是很值得。大家看到堂區動起來了,阿美族老人家一大早就坐在工地『監工』,他們就是坐在那裡,很平安、很安穩。才1個月,有人開始送來家裡的鍋子、爐具,每天在工地外面燒菜煮飯,我們都還沒有開始送餐呢!後來,參與的人愈來愈多,每個人都想貢獻自己。我們接受老人家的指導,由他們自己決定活動的方式。」

2013年4月「泰源健康活力站」開站了~每個星期二、四有活動,參與者都是部落裡的老人,大都自行過來健康活力站參與活動及用餐。廚房不只是廚房,部落健康廚房秉持「一點多功」的精神,是聖母醫院進行社區營造和健康促進的基地,也是居家服務、居家護理師休息的補給站,當地的「人」、「物」直接就拉到部落健康廚房上班。廚房裡,每天爐火熊熊為獨居老人準備午餐,1天超過100個便當,有時還會高達200個。11時一到,送餐員即騎著摩托車將熱騰騰的便當送到老人家裡,聖母醫院的送餐員平均65歲,都是當地人,他們說:「我們是『新老人』,去照顧『舊老人』。」

被照顧的「舊」老人平均75歲,他們自己決定健康活力站的活動內容,譬如:收穫季要搭涼亭,聖誕節為老人家準備世紀婚禮,所有工作大家一起做。去年端午節說要包粽子,有人出米、有人出肉,有人上山採葉子,約好了時間大家一起到健康活力站幹活,煮好的粽子,大家圍坐一起享受,還有多出來的粽子可以各自提回去與家人分享。
良娟說:「部落的粽子我們外地人根本做不來,那是部落文化的一部分。放感情,才看得到文化。」
後來,國防醫學院的學生來泰源部落服務1星期,學生和老人家互相認養,學生可以決定要當哪一家的孩子,老人家當然也可以選擇要不要接受。老人家捏著同學的耳朵,替他們各取了原住民的名字,並解釋名字的意義。他們一起生活,文化就在潛移默化中傳承了下來。最後一天,老人家替每名學生各自編織了一條紅色勇士帶,幫他們綁在頭上作為祝福。

喜樂農場恩典米  情感凝聚歡喜做
協助健康活力站行政事務的社工瓦贛是泰源的年輕一輩,曾任老師,受到白冷教會神父和瑪爾大修女會黃修女的影響,以及台東聖母醫院的邀請,他決定回鄉盡一己之力。他說:「部落老人是活的教科書,認同自己的文化就要從生活開始。錢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問題。老人家說他們每個月有3500元老人津貼,如果健康活力站需要錢,大家就多少捐一點,那麼團體就可以運作了。」
阿美族是母系社會,階級觀念很強,「婦女會」可以拿主意,頭目負責指揮,老人家的智慧在活動中充分展現。事情則交由「中青會」執行,年輕人可以引進新觀念,繼續培養未來的年輕人。原本逐漸凋零的堂區,因為年輕人與新老人、舊老人的熱情投入而產生巨大的改變。年輕人回來了,老人家健康快樂了,而部落情感更形凝聚,堂區也重新恢復活力。
1年之後,傳協會會長告訴良娟院長,老人家每天吃聖母醫院的飯,覺得不好意思,他們希望能夠減輕聖母醫院的負擔,同時也讓台東其他的老人也能吃到安全無毒的稻米及蔬菜。他們願意無條件提供聖母醫院土地,自己種米、種菜。其實這些土地早已休耕30年,休耕有政府補助,開始耕種後,補助就沒了,換句話說,老人家如果捐給聖母醫院種田,意味著要自己出田、出錢、出力。前後共有14位老人家,提供了21筆,共計7甲土地,其中的5甲種稻、2甲種菜。後來,送餐員和廚師下了班也來田裡當志工,跟著老人家一起下田、巡田、在田裡禱告,宛如米勒的名畫〈晚禱〉。
良娟說:「老人家教我們種稻,他們說要和稻子說話,要有禮貌,因為每個稻子都是有靈魂的,心情不好不能下田,連放屁都不可以。你不去看田,田就死給你看。」其實照顧老人,不也如此?你不去看他,他就死給你看。
這些農場被稱為「喜樂農場」,產出的米叫「恩典米」。第一期稻米收成20公噸,其中10公噸提供給老人及身心障礙送餐服務,另外10公噸的稻米接受外界訂購,為健康活力站籌募持續營運的經費。

軸輪零件上軌道  手錶才能走得好
泰源健康活力站才成立1一年,即以〈姊姊〉拿下國民健康署活力秀全國總冠軍,目前約有70位學員,年齡從55歲到93歲,老人家在自辦的課程中找到自我的價值,每周兩天、每次3小時的律動,讓他們老態盡除,活力十足。
班上的老大姊──李英妹今年93歲,一個人獨居,過去在家的活動就是喝酒、昏睡和胡思亂想,有時甚至日夜不分,參加泰源健康活力站之後,讓她找到生活的重心,如今要參加比賽,她雖然不能久站,卻堅持不缺席,「別人可以跳,我也行!」
80歲的高金木行動不便,剛參加活力站時還要拿四角枴,如今已經可以單手拿拐杖走動,他說:「很多人年紀大了就覺得動不了,其實都是自己給自己障礙,我們也可以像年輕人一樣!」
老人家的舞蹈取材非常多樣,從鄉內近年風行的衝浪,到傳統的三仙台故事,舞蹈也完全自編,不拘泥於現代或傳統,舞步可以面對面彎腰打招呼,也能做體操,他們跳舞自得其樂。瓦贛說:「能拿獎當然最好,就算沒拿到,也享受到了快樂。」沒想到連續兩年,泰源部落榮獲台東縣老人舞蹈第一名佳績,成為地方與中央最佳的老人照護的活力標竿單位。
去年聖誕節當晚,聖堂內外擠得滿坑滿谷,大家都穿著傳統服飾盛裝參加彌撒。泰源天主堂的葛德神父親眼看到堂區的重新活化,感性地說:「本堂神父不是帶領大家往前走的火車頭,堂區不是火車,堂區是手錶,手錶裡面有大大小小的輪軸以及各種零件,沒有哪一個是不重要的,也就是說,每個人要互相密切配合,手錶才能走得好,堂區才能得到活化。」
6年來,花蓮教區與台東聖母醫院在有限的經費和人力下,陸續建立了8個部落健康廚房、3個健康活力站及2個活力站,創造出55位人員工作機會,也提供居家服務、居家護理、安寧居家、家庭托顧……等各項長照服務,每天超過1500位長者及身心障礙者,接受台東聖母醫院的照顧。運用教堂閒置空間及教友們的志工力量,堂區活化起來,信仰更加堅定用多一點整合和創新,以行動做見證,我們努力創造出「自主、有尊嚴、有活力的老人照護」模式。

圖/台東聖母醫院提供

恩典米
恩典米

泰源祈雨祭典
泰源祈雨祭典

健康102阿公阿嬤動起來」全國總冠軍
102阿公阿嬤動起來全國總冠軍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