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ous

身老心不老 南山放生寺的不老秘訣

發佈日期: 2020-11-18


作者: 安寧緩和資源中心

引言
  演觀法師在南山放生寺設立了「長青學苑」,提供長者們一個互相關懷、活動身體以及學習佛法的場域,讓需要服務的長者們,可以就近在自己居住的村里社區中參與活動,樂於學習,活得自在健康,老而不孤。
導言
  【記者王予辰、古浚程/新北市報導】銀髮學員單獨躺在大堂佛像前,法師在一旁開示,為其蓋上往生被,這是南山放生寺為學員們安排的特殊課程「預習臨終」。在演觀法師的帶領下,這些長者從懼怕死亡到樂觀面對生死,坦然面對人生最後一哩路。
內文
  有別於一般的寺院給人帶來嚴肅、莊重的氣氛,南山放生寺帶給人的是年輕的活力與溫馨、充滿笑容的氛圍。演觀法師是讓南山放生寺如此特別的靈魂人物,他的創意發想加上個人經驗,將寺院融合許多現代元素與新穎設備,喚醒年長者們年輕的心。
  演觀法師希望長者們能達到「在地健康老化」以及「樂觀面對生命」的目標,成立了「長青學苑」,在南山放生寺裡,透過課程給予老同學們寄託身心的地方。他希望人們能意識到老化、死亡、悲傷是人生的必經過程,以提升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力,發揮助人與自助的精神,並用坦然、樂觀的方式面對死亡,消除恐懼與不安。
  每週五天的「長青學苑」課程,從志工們協助報到,並幫長者們量血壓、量體重、測體溫開始,師父會規劃每天的課程,像是唱歌、舞動四肢、玩桌遊、預習臨終情境等,藉由這些課程設計,帶給同學們正確的健康觀念,引導他們如何坦然接受死亡,從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公民」,變為等上課的「一等公民」。


  多樣化且上課氛圍如此活潑的課程,是演觀法師的想法,他說「心隨境轉」,心情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跟著變化,因此在課程中,運用燈光的變換、加入乾冰煙霧和七彩霓虹燈等活潑的特效,打造出視覺和聽覺等多重饗宴,這樣的創意,不僅能激發出學員歡樂的心境,還能使學員們在課程中更加投入;師父更提到「法無定法」,他認為佛法沒有固定的模式,這些特效若是能對同學們產生正向的效果,何樂而不為? 古人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然而演觀法師並不這麼認為,他鼓勵同學們,用「雖然近黃昏,夕陽無限好」的積極心態,去面對生命,將生命的燦爛時光發揮到極致。

初老者帶中老者 中老者帶老老者

  長青學苑自二?一八年九月開辦以來,都沒有對外宣傳,只有華南里的里長幫忙張貼海報,因此大部分的學員,是藉由寺廟裡本身的志工參與過後,在菜市場裡口耳相傳才知道長青學苑。因此演觀法師也笑著說,他們是「柴契爾夫人」(菜市仔夫人)。由於長青學苑承辦活動的效果很好,學員的反饋也十分熱烈,因此漸漸辦出口碑來,巔峰時最多曾經達五十幾位學員。
  演觀法師會透過報名的方式了解每位學員的背景,並給予真誠、自然的關懷,讓同學們可以安心自在的上課,並利用歡樂的課程取代悲傷的往事,讓他們重新展笑顏,並隨著學員的回饋以及問卷調查的方式瞭解同學們對課程的喜好,進行課程的修改和調整。
  由於來長青學苑上課的同學年齡層分布很廣,從五十多歲到九十幾歲的都有,師父必須在課程的安排上有些巧思,讓每個年齡的同學都能自在、無負擔地參與,因此演觀法師將年齡層做區分:五十歲到六十四歲稱為「臨老者」,六十五歲到七十四歲稱為「初老者」,七十五歲到八十四歲為「中老者」,八十五歲以上則是「老老者」,並藉由分工合作的方式來達到最大效益,部分的初老者同學擔任志工,老老者需要服務或是幫助時,初老者也會幫忙,在課程中,年紀大的通常都會搭配一個年紀較輕的,適時給予協助,彼此互相照顧,學習健康老化。


從恐懼到樂觀 坦然接受死亡
  華人社會大多數人避談死亡,以至於許多人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死亡,然而當你越避諱談論,就會越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因此演觀法師設計了一門特別的體驗課程,讓同學們能夠預先實習臨終情境,引導長者們坦然接受死亡。
  師父笑著說,他是運用「威脅利誘」的方式,他告訴學員們:「每個人都要面臨生死,你自己一個人來參加這個課程,就表示你平常大部分都是一個人在家,當你知道生命有危險或是無常的時候該怎麼辦?你要怎麼去面對、怎麼去處理你的恐慌?」運用提問的方式,讓學員們利用這個機會去面對平時不敢談論的對死亡的恐懼,提前調適好自己的心境,才不致於當無常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感到慌亂和不知所措。
  師父設計的「無常體驗」活動,讓學員們預先體驗臨終的情境,蓋上往生被,所有學員在台下幫忙誦經,師父在旁邊助念,直到聲音越來越小,最後停止。曾經有名學員請兒女一同陪在身邊做無常體驗,結束後兒女和學員回家開會,把往生後的事項都安排、交代清楚了,提前做好準備。另一名學員則是曾經生過重病,在死亡面前走過一遭,做完無常體驗後,坐在床邊感動落淚,因為他發現自己已經可以觀佛像,對死亡的恐懼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對生命的安定感。

 

  師父也透過玩「法海漫遊」賓果遊戲的方式讓同學們了解佛法,利用阿彌陀經裡面的專有名詞組成卡片,例如在遊戲的過程中解釋專有名詞,像是「無明」、「無常」、「無我」、「正念」、「正語」等,告訴他們極樂世界的模樣、死亡並非如他們想像中可怕,使他們慢慢轉變心態,修正原來對死亡的認知,從恐懼、害怕死亡,到積極樂觀的規劃自己的生命。
關懷互助生情誼 學員之間情同手足

  「你可以學到的、可以跟朋友相處的、互相關懷的,從這邊就可以體驗到說原來人還是(需要)群聚的」長青學苑的班長笑著說。在長青學苑,不論是在課程中或是課程以外的時間,同學們都在彼此互相學習,並在互助之中發展出深厚情誼,也因此有許多動人的故事。
  曾經有位長者,需要靠外籍移工幫忙推輪椅才能來放生寺參與課程,原先相當依賴輪椅的他,到長青學苑上課後,漸漸可以離開輪椅和同學互動,但突然有陣子他好幾天沒有出現,打電話詢問過後,才發現原來是移工回國了,無法推輪椅帶他來上課,需要請假一個月,其他同學知道這個消息後,紛紛熱心的自告奮勇推他來上課;當天氣炎熱時,同學們還會分工合作,一個幫忙打傘,另一個負責推輪椅,他們互助友愛的情感令人為之動容。
  若有同學不幸往生,演觀法師也不避諱讓其他同學們知道,而是讓大家一同為往生者舉辦追思會,並在下課後將同學們留下來一同為逝者誦經迴向,讓同學們知道當自己過世後,也會有長青學苑的法師和同學們幫忙誦經迴向,不必擔心害怕。

幫助原住民與動保團體 使文化得以延續
  演觀法師除了致力於長青學苑之外,亦關注原住民文化延續議題。他認為台灣擁有非常豐富且珍貴的南島語族的文化,卻面臨了失落與失真的困境,因此在多年前開始和台東的原住民互動。演觀法師認為,文化層面的推廣需要產業的支持才得以延續,因此開始關注到他們的產業,發現他們有非常棒的農產品如紅藜。

  演觀法師為了協助原住民推廣他們的產業,於是在二?一五年,成立了司摩達司社會企業有限公司,師父藉由直接向原住民採購食材及原料,利用「以購買取代捐款」的方式實質幫助到原住民,收購回來的食品經過處理後,再做為佳餚提供給長青學苑的同學們享用,讓學員們能吃得健康又安心。
  另外,以前放生寺有收養過流浪狗,因此對流浪狗的議題也十分重視,多年前,師父開始跟動保團體互動,並協助每個月定期的結紮手術,停了一段時間後,最近又開始和其他動保團體合作,配合他們舉辦活動,並藉由這個機會推廣「結紮取代撲殺、認養取代購買」理念,傳遞正確動物保護的知識給大眾。此外,當動保團體需要空間辦活動時,寺院也會提供閒置空間給動保團體使用,同時也能達到活化閒置空間的效果。

積極面對生命 在地健康老化
  南山放生寺的長青學苑在演觀法師創新的課程設計以及長期以來的努力下,成為了學員們新的歸宿。在這裡不僅能讓同學們心靈變得年輕,還能隨著音樂的律動,在老師的帶領下舞動四肢、和同學們一起唱歌,結交朋友,發展出珍貴的友誼。除此之外,師父有別於其他寺院,以莊重、嚴肅的方式談論佛法,而是帶領同學們運用輕鬆、歡樂的方式學習,利用自創的桌遊激發學員們的興趣,使他們了解死後極樂世界的模樣,讓他們不再恐懼死亡,反而是以樂觀、坦然的心態面對生死。
  「年齡雖然大,可是你還是可以發揮你最好的、最燦爛的時光。」演觀法師希望能帶給同學們的,就是能健康地老化,並用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死,他用最充滿活力而輕鬆的方式,灌輸同學們正確的觀念,食用原住民的天然食材,規劃完整合適的課程,讓年齡不再是阻礙,只是一個數字,在人生必經的老化歷程中,不再對死亡感到遲疑害怕,而使心靈能永保青春。
南山放生寺作為關懷友善社區
  關懷友善社區是建立「友善末期病人」、「友善照顧者」、「關懷死亡議題」、「關懷悲傷事件」的社會支持網絡,並依循著三個「社會目標」進行:
一、讓每個人認識到自然生命的有所循環,以扭轉人們談論死活或瀕死的社會態度。
二、接受在我們日常活動和互動中存在照顧、死亡、瀕死和悲傷,讓人們意識到這些東西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提升人們參與日常活動時彼此間的關懷力。
三、社區須要認識到,雖然照顧通常被視為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和社會服務的工作,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責任,了解到每個人都有責任有助於人們建立信任、同理心和合作,在那些沒有專業人員服務的時間裡發揮自助、助人的精神。
  關懷友善社區包括:校園、工作場所、工會、宗教場所、收容所及安養中心、博物館與藝廊、年度紀念遊行、地方政府及議會、監獄等。
  南山放生寺所開設的長青學苑,讓社區老人能在地健康的養老,而當中預習臨終的課程也符合了「關懷死亡議題」的要素,是宗教場所的最佳體現之一。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