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嚼食檳榔塊在印度及東南亞等地區具有相當歷史,在台灣很多地區的民眾也有嚼檳的行為,然而隨著嚼食檳榔連帶造成了社會、環境以及嚴重的國民健康問題。在台灣地區目前常見的檳榔塊大體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一般平地人最常吃的『荖花(藤)檳榔塊』,市售俗稱菁仔;其作法是將整顆新鮮的檳榔子(raw areca fruit)中間剖開後內夾入切塊的荖花(藤) (inflorescence of Piper betle Linn.),然後加入紅灰。荖花(藤)檳榔塊中都是以加紅灰為主,幾乎很少有加白灰者,紅灰的主要成分是白灰(熟石灰)及一些獨家特殊配方混合而成,甘草粉、中藥、香料都可能是獨家配方的一部份,紅灰的口味與配方常常是業者獨家機密,因此其成分會因為製作者不同而有差別。第二種則稱為『包葉檳榔塊』是以塗了白灰於葉面上的荖葉包裹整顆新鮮的檳榔子,市售俗稱葉仔。第三種稱為『硬荖藤檳榔塊』,其作法是以整顆新鮮的檳榔子,中間剖開塗抹白灰後再夾入切塊的硬荖藤(stem of Piper betle Linn.)。
 

檳榔的成分(含有什麼物質)?

  1. 檳榔子(arcea nut):為檳榔樹的果實,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於2003年證實檳榔子(檳榔果實)為第一級致癌物,確定對人體致癌,其主要成分包括多酚類化合物、生物鹼(alkaloids)、纖維、脂肪、醣類等。檳榔生物鹼包括檳榔素(arecoline)、檳榔次鹼(arecaidine)、四氫菸鹼酸(guvacine)、四氫菸鹼酸甲酯(guvacoline)等合稱檳榔鹼。嚼食檳榔後會產生提神(興奮性)及體溫上升的反應。
  2. 荖花(荖藤):具致癌性,其成分包括:黃樟素(safrole)、二羥基佳味醇(hydroxychavicol)、丁香油(eugenol)、異丁香醇(isoeugenol)、黃酮(flavone)及槲黃素(quercetin)等。
  3. 荖葉:主要成分含揮發性油(包括丁香油(eugenol)、松烯(terpene)、二羥基佳味醇(hydroxychavicol))、亞硝酸鹽(nitrite)及少量的單寧(tannin)、谷甾醇(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硬脂肪(stearic acid)等。
  4. 白灰及紅灰:白灰為熟石灰(氫氧化鈣或碳酸鈣),紅灰則依各家所添加的甘味料、調味品、香料或中藥等而組成有所不同。其中,白灰或紅灰會造成鹼性的口腔環境,與單寧酸作用時,會使得唾液變成暗紅色。
     

檳榔致癌的物質為何?致癌機轉為何?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於2003年證實檳榔子(檳榔果實)為第一級致癌物,而其他添加物(紅、白灰、荖花等)為加強致癌成分。

  1. 檳榔鹼中的檳榔素在吸菸者口腔中會硝化(nitrosation)產生亞硝胺,硝化衍生物可誘導實驗動物產生腫瘤。
  2. 多酚類成分會抑制膠原蛋白?,使膠原蛋白更易於在黏膜下堆積而硬化(即纖維化)。多酚類成分在嚼食檳榔的鹼性環境下會釋放出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或含氧自由基,這些活性氧會與細胞或細胞之蛋白、脂質以及DNA作用成DNA鍵結物(DNA adduct),造成細胞傷害、突變甚至細胞的死亡。
  3. 黃樟素(safrole)、丁香油 (eugenol)等毒性成分共同作用,可能導致口腔表皮細胞層萎縮變薄,誘導發炎反應與細胞修復性增生(hyperplasia)。黃樟素(safrole)會與DNA共價鍵結形成DNA adducts,導致基因突變,促使癌症發生。
  4. 氫氧化鈣使唾液pH變鹼性;甘草蜜中多酚類,在嚼食檳榔的 鹼性環境下會釋放出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或含氧自由基,這些活性氧會與細胞或細胞之蛋白、脂質以及 DNA作用,造成細胞傷害、突變甚至細胞的死亡。


檳榔是否會成癮?成癮物質為何?

  各國研究多指出檳榔為四大成癮物質之一(其它三項為:尼古丁、酒精及咖啡因)。目前已知檳榔子中的檳榔素(arecoline)會作用於中樞和自律神經系統,使嚼檳榔者產生欣快感、幸福感、依賴性、唾液增加及心悸等症狀,若重複且持續嚼檳榔,會使嚼檳榔者的心理產生對物質的渴求,亦會產生身體依賴或耐受性,而無法停止使用,產生依賴的狀態,若停止使用,則會出現戒斷症候群(withdrawal syndrome),如睡眠障礙、情緒不穩、焦慮等。另,檳榔素(arecoline)、檳榔次鹼(arecaidine)、四氫菸鹼酸(guvacine)、四氫菸鹼酸甲酯(guvacoline)會抑制γ-胺基丁酸(Gama-aminobutyric acid, GABA)神經傳導,導致嚼食檳榔者產生欣快感、對二氮類藥物(benzodiazepines)產生耐受性並誘發癲癇發作

研究證實,檳榔習慣性的嚼食具有單一面向結構的成癮特質,確認檳榔為成癮物質,研究結果顯示,86%的亞洲檳榔嚼食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檳榔使用疾患」(台灣的比例為70.8%)。

 


資料來源:

  1. IARC Monographs volume 85 (1985)
  2.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委員會文獻回顧計畫系列叢書(民89年)。
  3. A review of the systemic adverse effects of areca nut or betel nut(Apurva Garg,2014)
  4. Association of DSM-5 Betel-Quid Use Disorder With 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 in 6 Betel-Quid Endemic Asian Populations(Chien-Hung Lee,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