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菸青春 無菸Fun暑假
發佈日期: 2018-08-07
暑假期間,是青少年能與好友及家人相處的好時光,但也是青少年最容易受到菸品誘惑的時期。依國民健康署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顯示,同儕或家人若有吸菸,對於青少年的吸菸行為影響最大,而青少年是否將零用錢花費在菸品上,更是應該要關注。國民健康署呼籲家長應以行動陪伴家中青少年,並多留心孩子零用錢花費,避免讓孩子染上菸癮,Fun一個充實又無菸的暑假!
青少年吸菸率仍高 同儕與家長吸菸影響大
造成青少年吸菸的原因,除了好奇心之外,以父母或同儕吸菸等兩個因素影響較大。根據國民健康署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顯示,106年國中學生的吸菸率為2.7%;高中職學生的吸菸率為8.3%,而其中父親或母親有吸菸的國中生及高中職生吸菸率分別為4.3%和11.8%,較父母均不吸菸的學生吸菸率約多2.6倍(國中生3.6倍,高中職生2.4倍)。另一方面,若青少年之多數好友為吸菸者,其吸菸比率則高達4成,相較於沒有或僅少數好友吸菸的青少年之吸菸率3.2%高約12.6倍,顯示青少年深受家長與同儕吸菸態度的影響。
根據陽明大學李玉春教授等人研究與建議[1],若欲減少青少年吸菸率,可著重於減輕青少年來自同儕、父母構成之吸菸意向。另外,美國的Pride Surveys(2006年)也指出[2],父母反對吸菸也是使青少年不再使用菸品的主要原因。紐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Vili Nosa教授等人(2014年)亦指出[3],家長對於孩子的注意可以避免孩子初次吸菸的潛在風險。
父母與孩子共創無菸環境 一起安心Fun暑假
整體而言,106年的青少年吸菸率雖然相較105年下降(國中學生吸菸率3.7%、高中職學生吸菸率9.3%),顯示青少年吸菸率已獲控制,但仍有超過8萬名青少年有在吸菸,解決青少年吸菸問題的良方,最重要的還是營造無菸環境,與關懷孩子交友及零用錢使用狀況。因此,家長可以從營造家中無菸環境著手,除了別讓孩子接觸任何吸菸行為外,也多留意孩子的交友狀況。在給予孩子零用錢時,多和孩子討論分享零用錢的使用,關心孩子的花費,注意別讓孩子落入菸品致命的吸引力中,影響自身的健康。國民健康署鼓勵父母多陪同青春期的孩子一起從事戶外運動、踏青、閱讀,培養親子感情,共享無菸的陽光假期。
善用戒菸諮詢專線 遠離菸害不嫌晚
菸品對於青少年健康會帶來許多危害,除了造成或加重氣喘、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外,與兒童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肝母細胞瘤等癌症也有顯著關係,也容易造成認知能力缺陷。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孩子的作息與零用錢使用狀況,並以自身不吸菸為榜樣,營造拒菸、無菸的環境。孩子會開始吸菸的原因並不是單一因素所造成的,可能是無聊好奇、朋友邀約、處於吸菸環境、或紓壓等,若發現孩子接觸菸品甚至是電子煙,父母應以關懷代替責罵,及早為孩子尋求專業戒菸服務並帶其遠離菸害。
國民健康署於全國鄉鎮市區等超過4,000家的合約醫事機構已提供多元化的戒菸服務,享有由專業醫師、牙醫師、藥師、衛教師提供的免費戒菸諮詢服務或是治療與衛教服務,還提供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戒菸者可於週一至週六上午9時至下午9時撥打,專線採一對一,方便又隱密的專業服務。
戒菸資源:
◎ 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
◎ 全國超過4,000家戒菸服務合約醫事機構(查詢電話:02-2351-0120)
◎ 洽各縣市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免費索取戒菸教戰手冊
參考文獻:
1. Chu, M. C., Chen, P. C., Chang, L. C., & Lee, Y. C. (2015).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smoking behavior and secondhand smoke exposure among adolescents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09 Taiwan tobacco hazards prevention act. Taiwan Gong Gong Wei Sheng Za Zhi, 34(5), 505.
2. Pride Surveys. Parents, kids, alcohol and drugs: a disconnect? Jun 20, 2006. [accessed: May 15, 2009].
3. Nosa, V., Gentles, D., Glover, M., Scragg, R., McCool, J., & Bullen, C. (2014).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tobacco smoking among pre-adolescent Pacific children in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rimary health care, 6(3), 18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