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菸故事】破曉之後,迎來成長曙光
發佈日期: 2025-07-29
作者: 菸害防制組
小學六年級那年,小弘因為好奇及受到身邊同學的影響,第一次接觸了電子煙。起初,他只是覺得味道新奇、男生吸菸很帥,沒想到這個習慣卻像藤蔓一樣,悄悄纏繞上他的生活。升上國中後,他更學會了使用紙菸,菸量也逐漸增加,最高的時候,一天要吸上一整包。
小弘的家庭氣氛一直很緊繃,父親對他的課業要求極高,卻從未真正關心過他的興趣。小弘熱愛組裝東西,對水電技術充滿熱情,但這些在父親眼中都不重要,只要成績不如預期,父親就會用嚴厲的言語甚至體罰來「管教」他。母親因工作經常不在家,家裡只剩下父子倆,壓力與孤獨像影子一樣跟著小弘。長期下來,他把所有的不快和壓力都悶在心裡,甚至曾經有過自殺念頭。
今年年初小弘因反覆感染結膜炎,頻繁進出急診,吸菸量自然下降不少,但即使如此小弘對戒菸始終提不起勁,總覺得「可戒」、「可不戒」,甚至認為「電子煙比較毒,戒掉電子煙只吸紙菸就好」。其實,小弘心裡很清楚,家族中有人因吸菸與嚼檳榔罹患口腔癌,他並非不明白吸菸對健康的危害。
升上高中後,小弘搬到阿姨家暫住,遠離了那個讓他窒息的環境。他的心理壓力明顯減輕,黑暗的念頭也逐漸遠去,這時,學校的校護和一位朋友成了他重要的支持。朋友會主動幫他記錄並控制菸量,也陪他打球、分散注意力。校護則建議他不用一次完全戒斷,可以逐步減量。
然而,戒菸的路並不平坦。每當他試著減少吸菸量,焦躁、暴怒、甚至想打人的衝動接踵而來。這些強烈的戒斷症狀,讓他對戒菸產生恐懼,覺得根本做不到一天不吸菸。這時,戒菸專線的諮詢員成了他重要的依靠。
諮詢員耐心傾聽小弘的故事,幫助他釐清吸菸背後的壓力來源,並溫柔地解釋:「你現在出現的戒斷症狀,其實是身體正在恢復的過程,這是好事,代表你的身體正在清除尼古丁。」諮詢員也詳細說明了菸的成分、電子煙的危險,並提醒他,未成年吸菸不僅會被罰款,還會被要求接受戒菸教育。諮詢員建議他,當菸癮上來時,可以嚼口香糖、吃健康的蔬菜棒、滑個手機來轉移菸癮,並鼓勵他可以將發呆的時間用來精進自己喜歡的組裝技能,發展正向興趣。
在諮詢員的鼓勵下,小弘開始嘗試每週固定一天不吸菸,並慢慢增加不吸菸的天數。他也學會了尋求身邊的資源,無論是朋友、校護,還是家人,都成了他戒菸路上的夥伴。搬到阿姨家後,他跟著姨丈學習水電技術,這不僅讓他找到自信,也讓他看見了未來的希望。
小弘的經歷提醒我們,青少年的吸菸問題,往往不只是生理成癮,更與心理壓力、家庭關係緊密相連。只有當心理層面的困擾獲得理解與支持,戒菸的路才會更順利。對小弘而言,戒菸不僅是健康的選擇,更是勇敢邁向獨立與自我實現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