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ous

活在孩子的生活中- 父母,孩子的暑假缺您不可!

發佈日期: 2020-09-30


作者: 國民健康署婦幼健康組

活在孩子的生活中- 父母,孩子的暑假缺您不可!

撰稿/台灣性教育學會 鄭其嘉理事長
審稿專家/經國管理學院幼保科毛萬儀副教授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周明文醫師
    暑假即將來到,也是青少年活動的高峰,父母可能也會開始傷腦筋該如何安排孩子的假期,更是擔心孩子的自主活動是否會涉足危險行為。如果您有所擔心,真是令人欣慰,表示您是個關心孩子的父母!

青少年仍需要父母的引導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可能發現孩子變得難溝通了,不再喜歡跟父母親近,甚至開始反對父母。父母發現自己多說兩句不但沒有效果,反而引起親子衝突;想跟孩子多聊聊,了解孩子的想法,又發現孩子不見得喜歡跟自己談;更令父母感覺棘手的,則是自己跟孩子之間的 「代溝」,許多自己認為重要的價值觀,在孩子的眼裡似乎「過時」了,讓父母有一種自己是 「LKK」的挫折感。
    面對自主意識快速高漲,愈來愈難溝通的青少年,有不少父母會放棄教養管束的角色,美其名是說因為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給孩子更多自主空間;真正可能的狀況則是因為管教上的挫折感,讓父母提前放棄。
    其實,青少年仍然需要父母的指導與引導!父母的人生經驗與價值觀乃是孩子的寶藏!有許多的行為或價值觀,特別是危險行為,例如,性行為、吸菸、嗑藥…等,父母們明確的期待與引導十分重要。與其讓孩子們自己去闖,去「自主」決定,不如先讓孩子知道這些危險行為可能要付出的代價,增加分析、判斷與做決定的能力,並讓孩子明白父母不希望孩子涉足的心意。因為,有些危險行為一旦涉足,就要付上難以回頭的代價!
    而究竟該如何做才能給孩子恰當的引導呢?答案是:父母要活在孩子的生活中!
活在孩子的生活中-父母對青少年的生活圈要有所了解
   青少年漸漸獨立,脫離與父母的依附,再加上親子互動困難度增加,青少年與父母的生活愈來愈沒有交集!這時,父母要主動地活在孩子的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愈明確、對孩子的生活範圍與行蹤有足夠的了解或掌握、對孩子脫離軌道的行為愈具備溝通的能力,才能充分且持續地生活在孩子的生活中!以下是數點建議,並以性行為為例說明:
1. 與孩子談談你的期待:
  孩子需要活在被期待中,被期待會讓她/他感覺被重視、被關心。父母可以依著自己的信仰、信念、價值觀、人生經歷等,適時跟孩子討論,讓孩子知道,例如,你不希望他在青少年時期就發生性行為、或在高中前應以課業與人格發展為第一,交男女朋友的合適年紀、或如果交男女朋友,合不合適有性行為、或如果發生性行為應該如何使用保險套…等。父母若說出自己的期待,當然青少年不一定都會聽,但若因此而不說,不但失去讓青少年了解的機會,青少年更可能認為你完全不在意而去涉足危險行為。我們往往看到有些父母,從未跟孩子溝通過他們的期待,等孩子出事才責罵,可能此時青少年才終於明白父母的期望,但是為時已晚!
2. 放下身段,認識孩子的世界,協助孩子發展分析、判斷、做決定的能力:
  過去,研究者可能發現,以結婚生育時間為20年一代來計算時,世代間在信念、價值觀與行為模式上都出現了所謂的「代溝」。但是,現今科技快速發展,代溝更縮短至4-5年!可見父母的挑戰之大!現在的孩子是所謂的 「數位世代」,從出生起,就活在數位與網路遠距科技的生活中。網路世界的特徵是資訊大量、快速、短暫、虛擬,並且也多元、雜而混亂,更可能夾帶大量錯誤的或假的訊息。父母已經幾乎不可能防止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到不合適的、錯誤的性訊息,例如色情、性暴力、性騷擾、性放縱、刻意欺騙、引誘…等,即便是看起來正當,例如浪漫的訊息,都可能因為不切實際而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是傷害。此時,父母與其過度以權威角度禁制孩子,不如給孩子能自己分析判斷以及做決定的能力!此時,就需要父母放下身段,多傾聽、同理與肯定,與孩子也能像朋友一樣聊天,與他聊聊生活,在談天中了解孩子的想法,不必急著替他做決定,乃是要在互動中協助他分析事情的後果與利弊得失,學習如何判斷與自己做選擇。對孩子的選擇,父母要繼續追蹤了解,父母對孩子的選擇可以提出看法,多鼓勵、稱許健康且負責任的選擇。當孩子的選擇不如己意時,切忌即刻動怒或完全的否定,乃是要同理傾聽,再了解他的看法,或再尋求機會溝通。
3. 建立規定:
  就像人與人之間該有界線,事情也有它的界線與規定,規定是為了給雙方行事有方向可依循,更是為了孩子的安全與發展的益處,破壞規定就要有一定的罰則。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共同設定,例如門禁,幾點前應回到家,幾點時應打電話報平安,如果無法準時回到家應先打電話告知…等、或設定哪些活動不能去,例如可能有毒品供應的party、網咖…等。
4. 認識孩子所交的朋友以及他的父母:
  對孩子的交友圈有愈多的了解,才能了解孩子的生活。平日多跟孩子聊天,利用同理與傾聽的技巧,了解孩子交往的朋友,哪些是他的好朋友、哪些是普通朋友、有沒有男女朋友、這些朋友的家庭狀況…等。父母也要花時間去認識他們,甚至他們的父母。例如,參加學校所舉辦的活動、替孩子辦理生日聚會時,請孩子邀他的朋友。父母認識了孩子的生活圈,並不代表 「任務」 就完成了,仍是要保持警覺,持續觀察。
5. 如果孩子要外出參加活動或與朋友出遊,要問清楚 「人事時地物」:
  例如,孩子參加什麼活動?內容包括哪些?哪個單位舉辦的或是誰邀請的?在哪裡?幾點開始?幾點結束?其他還有誰參加?跟誰一起去?孩子打算幾點回來…等。除了問,更要跟孩子談談參加這些活動如何注意安全,以及設下門禁與報平安的規定。
6. 持續關心:
  當孩子出遊或參加活動時,中間打個電話關心一下,既可以了解孩子有沒有如期參加,也可以確認他的安危。也要讓自己的手機或電話保持暢通狀態,讓孩子需要時能成功連絡上你。
7. 「教養孩子需要整個村莊」:
  借用英文的厘語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社區的鄰居、親戚、學校的老師、機構的工作人員…等,如果對每一個孩子的交友以及活動都能多一分觀察,遇到可疑狀況時,趕快告知父母,則可以預防許多不幸發生。因此,父母可以請這些親朋好友鄰居多多觀察孩子的出入與交友,當有所懷疑時,可以告知父母,讓父母提前多一份警覺。
8. 平日就要了解孩子金錢、時間與上網及手機使用狀況:
  青少年需要了解如何管理金錢、時間以及網路,父母了解其使用狀況,一方面可以教導孩子如何正確、有效率的使用,另一方面,更可藉此了解是否有危險行為或場所的涉足。
    教養,很難有固定的刺激與反應模式,孩子投出的永遠是變化球!父母對孩子生活的參與要從小開始並縱貫整個青少年時期,以上數點建議,作為父母的參考。


Next